
(1).眼淚和鼻涕。《禮記·檀弓上》:“将軍 文子 之喪,既除喪,而後越人來弔。主人深衣練冠,待於廟,垂涕洟。” 陸德明 釋文:“自目曰涕,自鼻曰洟。” 漢 馬融 《長笛賦》:“僬眇睢維,涕洟流漫。” 唐 孟郊 《秋懷》詩:“老泣無涕洟,秋露為滴瀝。”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秀姑》:“ 秋羅 導女潛出,相持嗚咽,各有涕洟。” 章炳麟 《訄書·商鞅》:“而世之仁人流涕洟以憂天下者,猥以法家與刀筆吏同類而丑娸之。”
(2).涕淚俱下;哭泣。《易·萃》:“齎咨涕洟,無咎。” 高亨 注:“咨借為資……齎資涕洟,弔他人之喪之象也。” 唐 陸龜蒙 《田舍賦》:“今則陽亢而驕,苗渴而萎,十穗百粒,穫夫涕洟。” 宋 王安石 《祭周幾道文》:“孰知君子,赴我稱孤?發封涕洟,舉屋驚呼!”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香玉》:“﹝ 黃生 ﹞恨極,作《哭花詩》五十首,日日臨穴涕洟。”
"涕洟"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詞,主要用于古代文獻和書面語中,其核心含義指眼淚和鼻涕,常用來形容人極度悲傷時的情狀。以下從詞典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涕
《說文解字》釋為"泣也",本義指眼淚(如"痛哭流涕"),後引申為鼻涕(如"涕淚交流")。
示例:
《詩經·陳風·澤陂》:"寤寐無為,涕泗滂沱。"(鄭玄箋:"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洟
《說文解字》:"鼻液也",即鼻涕的古稱。
示例:
《禮記·檀弓上》:"待于廟,垂涕洟。"(鄭玄注:"自鼻曰洟。")
複合義
"涕洟"為同義複用,強調涕淚俱下的悲恸狀态,屬古代漢語中的"連類而及"現象(如"狐狸"偏指狐)。
《漢語大詞典》釋義:"眼淚和鼻涕,形容悲傷痛哭。"(詳見《漢語大詞典》第6冊第7頁)
經典用例
訓诂佐證
"涕泗"(《詩經》)與"涕洟"(《禮記》)實為同義,因方言或時代差異用字不同。"泗"為"洟"的假借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今普通話中"涕"專指眼淚(如"破涕為笑"),"鼻涕"取代"洟";"涕洟"僅存于古籍及學術讨論。
(注:因古籍及專業辭書無公開線上鍊接,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紙質/電子版原文)
“涕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本義
指眼淚和鼻涕的組合,其中“涕”指眼淚(先秦時期專指眼淚,後與“淚”并用),“洟”指鼻涕(鼻中分泌物)。
《禮記》記載:“垂涕洟”,陸德明釋文:“自目曰涕,自鼻曰洟。”
引申義
表示哭泣、涕淚俱下的狀态,常用于描述因悲傷或感動而流淚的情景。
現代漢語中“涕洟”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成語引用,如形容極度悲傷時“涕洟滂沱”。需注意其發音為tì tì(或tì yí,因“洟”古音讀yí),部分詞典标注為成語,但實際更偏向古語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禮記》原文。
阿保白懸懸卑削筆情補苴罅漏鏟地瞋波赤明臭氣垂髻大夫枝當頭一棒耽尚點鼓斷雨風口關檢豪右化度寺碑護槽戒禁擊攻金琕記事珠軍籌看得起刻繩悃愚芒砀孟加拉國靡遺默默無聞摩窣謀身鳥驚鼠竄暖閣撇虛評駁譬似普羅美修士将将千載一聖柔铤桑戶棬樞滲涸説谕私窠食馬太白檀那通禀同産子同衾團頭脫俗亡窮誤傷武衛小聚小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