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限制約束。 清 譚嗣同 《仁學》十四:“夫禮,依仁而著,仁則自然有禮,不待别為标識而刻繩之。”
“刻繩”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區分:
成語含義(比喻做事嚴謹)
指古代在繩子上刻線以精确測量長度,比喻做事認真細緻、一絲不苟。據傳源自三國時期趙子龍嚴格檢查弓箭繩索的故事,通過刻線确保每根繩子長度一緻,提高作戰精準度。
普通詞語含義(限制約束)
見于清代譚嗣同《仁學》,原文提到“不待别為标識而刻繩之”,指用禮法或規範進行約束。此用法強調通過規則對行為加以限制。
區分建議:
刻繩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刀部(刂)和糸部(糸),由于糸部的繁體是糹部,所以在繁體中也可以寫作刻糹。刻繩共有7個筆畫,屬于偏旁部首中的糸類字。
《刻繩》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刻繩原指用刀子刻割或剪斷繩子,而在現代語境中則引申為以刻意切割繩子為象征,意指迫使别人做某事或強行剝奪别人的權益。
繁體字中,《刻繩》字的糸部(糹)在繁體中被統一寫作繩(糸),所以《刻繩》也被寫作刻繩。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刻繩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刀部在左,糸部在右,整體呈現出左右結構的形式。
他一直刻繩追逐,不肯放過。
- 刻字 - 繩子 - 繩索
相似義項:強迫、強制、脅迫、逼迫
相反義項:順從、自願、心甘情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