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靡遺的意思、靡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靡遺的解釋

(1).“靡有孑遺”的略語。謂死亡殆盡。 晉 劉毅 《請移江州府于豫章表》:“自 桓玄 以來,驅蹙殘毀,至乃男不被養,女無對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若不曲心矜理,有所改移,則靡遺之歎,奄焉必及。”

(2).沒有遺漏;毫不遺漏。 南朝 梁 丘遲 《為範衛軍讓梁台侍中表》:“值天地中開, 神武 再廓,麻絲是蓄,菅蒯靡遺。” 明 文徵明 《<何氏語林>叙》:“正史所列,傳記所存,奇跡勝跡,漁獵靡遺。”《清史稿·選舉志二》:“凡 中國 向有之經學、史學、文學、理學,無不包舉靡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靡遺是古漢語複合詞,需拆分解析其本義與引申義:

一、字義分解

  1. 靡(mǐ):
    • 否定副詞,表“無”“沒有”,如《詩經·大雅·雲漢》“靡神不舉”。
    • 動詞,表“散亡”“倒下”,《說文解字》釋為“披靡”之意。
  2. 遺(yí):
    • 動詞,本義為“遺失”“遺留”,《說文解字》注:“遺,亡也”。
    • 名詞,引申為“遺漏之物”,如《韓非子》“塗有遺簪”。

二、複合詞義項

  1. 核心含義:
    • “無所遺漏”,表全面、徹底,如《宋史》“搜訪靡遺”指毫無遺漏地搜尋。
    • “無剩餘”,強調完全耗盡,例《尚書·大禹谟》“萬世永賴,時乃功,靡有孑遺”。
  2. 語境應用:
    • 多用于描述覆蓋範圍(如調查、記錄)或消亡狀态(如災後荒蕪),如成語“靡有孑遺”形容大災後無一物存留。

三、權威文獻例證

四、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屬書面語,現多見于:

  1. 學術論述中強調完整性(如“史料搜羅靡遺”);
  2. 文學修辭表徹底消亡(如“戰火過後,靡有孑遺”)。

參考資料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3.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語文出版社)
  4. 《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

網絡擴展解釋

“靡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 “靡有孑遺”的略語
    指人或事物死亡殆盡,幾乎滅絕。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晉代劉毅在《請移江州府于豫章表》中描述戰亂後的慘狀時提到“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若不曲心矜理,奄焉必及”。

  2. 沒有遺漏、毫不遺漏
    強調全面覆蓋,常用于描述事物被詳盡處理或記錄。例如:

    • 南朝丘遲的《為範衛軍讓梁台侍中表》中“菅蒯靡遺”,指毫無遺漏地收集資源;
    • 現代常用搭配“巨細靡遺”,形容對大小事務均無疏漏(多見于港台地區,大陸常用“巨細無遺”)。

其他補充:

别人正在浏覽...

霭霭寶所輩類扁蒲秧别裔逞炫逞臆侈長愁憤楚木翠茵趣襲電壓互感器釣船蠹葉法套豐狐俯就構哄汩溺故園彙價會武宴堿水郊隧竟體機巧舉要删蕪開襟亢陽匡危冷覺梁州令練戒理智露華麥秀兩岐嫚逆配坐霹靂酒潑野砌壘罄窮秦衡卻敵如癡如夢山場神機妙算石兄收複壽酒私兵死耗肆奢宿疚所有貪位頭壅屯宿僞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