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靡遺的意思、靡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靡遺的解釋

(1).“靡有孑遺”的略語。謂死亡殆盡。 晉 劉毅 《請移江州府于豫章表》:“自 桓玄 以來,驅蹙殘毀,至乃男不被養,女無對匹,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若不曲心矜理,有所改移,則靡遺之歎,奄焉必及。”

(2).沒有遺漏;毫不遺漏。 南朝 梁 丘遲 《為範衛軍讓梁台侍中表》:“值天地中開, 神武 再廓,麻絲是蓄,菅蒯靡遺。” 明 文徵明 《<何氏語林>叙》:“正史所列,傳記所存,奇跡勝跡,漁獵靡遺。”《清史稿·選舉志二》:“凡 中國 向有之經學、史學、文學、理學,無不包舉靡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靡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 “靡有孑遺”的略語
    指人或事物死亡殆盡,幾乎滅絕。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晉代劉毅在《請移江州府于豫章表》中描述戰亂後的慘狀時提到“逃亡去就,不避幽深……若不曲心矜理,奄焉必及”。

  2. 沒有遺漏、毫不遺漏
    強調全面覆蓋,常用于描述事物被詳盡處理或記錄。例如:

    • 南朝丘遲的《為範衛軍讓梁台侍中表》中“菅蒯靡遺”,指毫無遺漏地收集資源;
    • 現代常用搭配“巨細靡遺”,形容對大小事務均無疏漏(多見于港台地區,大陸常用“巨細無遺”)。

其他補充:

網絡擴展解釋二

靡遺

靡遺(mí yí)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沒有留下任何痕迹或遺迹。

拆分部首和筆畫

靡遺的部首是革(gé),拆分筆畫為革(gé)+ 阝(fù)+ 一(yī)。

來源

靡遺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白華》中,後來也在《論語·述而》等古代經典中出現。它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古代漢字組合而成。

繁體

靡遺的繁體字為靡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靡遺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在《說文解字》中,它的寫法為“䠥”。

例句

1. 我們要努力工作,不要留下靡遺。

2. 她離開了,毫不留下任何靡遺。

組詞

靡麗、靡費、靡靡之樂、靡費無度

近義詞

無迹、無蹤、無影

反義詞

留痕、遺迹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