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馬的意思、食馬的詳細解釋
食馬的解釋
供作肉食的馬。《穆天子傳》卷二:“因獻食馬三百,牛羊三千。” 郭璞 注:“食馬,可以供廚膳者。”
喂馬。《左傳·襄公二十五年》:“枕轡而寝,食馬而食。” 楊伯峻 注:“先飼馬而後己食。” 唐 韓愈 《雜說》之四:“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裡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裡也。”
詞語分解
- 食的解釋 食 í 吃:食肉。食欲。 吃的東西:食品。糧食。零食。豐衣足食。 俸祿:“君子謀道不謀食”。 日月虧缺或完全不見的現象:日食。月食。 食 ì 拿東西給人吃:食母(乳母)。 食 ì 用于人名:郦食其
- 馬的解釋 馬 (馬) ǎ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馬匹。駿馬。馬到成功。馬首是瞻(喻跟隨别人行動)。 大:馬蜂。馬勺。 姓。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食馬”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和讀音區分:
一、讀音為 shí mǎ(供作肉食的馬)
- 基本含義
指專門飼養用于食用的馬匹。古代文獻如《穆天子傳》提到“食馬三百”,郭璞注解為“可以供廚膳者”。
- 曆史背景
古代馬匹多用于交通或軍事,但部分品種因肉質適合被選為食用,尤其在物資匮乏時期(如戰争、饑荒)會被宰殺充饑。
二、讀音為 sì mǎ(喂養馬匹)
- 動詞含義
指飼養、喂馬的行為,此時“食”通“飼”。例如《左傳》中“食馬而食”描述先喂馬後自食的情景。
- 引申寓意
韓愈《雜說》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裡而食”諷刺忽視人才需求的現象,強調喂養方式需適配馬的能力。
三、用法與辨析
- 讀音差異:名詞性含義讀“shí”,動詞性含義讀“sì”。
- 現代應用:現代漢語中“食馬”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文或特定語境中,如曆史文獻或成語引用。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或語境進一步分析其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1. 詞義
《食馬》是一個表示“喂養馬匹”的詞語,源自于中國古代農耕社會中對于養馬之術的稱呼。
2. 部首和筆畫
《食馬》的偏旁部首為馬(馬字的上部),總計有十三畫。
3. 來源
《食馬》一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書籍《齊民要術》,是一本記載了農業生産技術與經驗的重要著作。該詞在此書中是指給馬匹喂養清水和發食等的動作。
4. 繁體字
《食馬》的繁體字為「食馬」。
5.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食馬》的古代寫法為「飠馬」,其中「飠」是表示進食的意思,與「食」字相似。另外,「馬」的形狀有輕微差異。
6. 例句
他每天早晨都要親自去食馬,确保馬匹健康。
7. 組詞
食馬場、食馬車、食馬場地、食馬費用
8. 近義詞
飼養馬匹、喂養馬匹
9. 反義詞
馳騁、奔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