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眼泪和鼻涕。《礼记·檀弓上》:“将军 文子 之丧,既除丧,而后越人来弔。主人深衣练冠,待於庙,垂涕洟。” 陆德明 释文:“自目曰涕,自鼻曰洟。” 汉 马融 《长笛赋》:“僬眇睢维,涕洟流漫。” 唐 孟郊 《秋怀》诗:“老泣无涕洟,秋露为滴沥。”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 秋罗 导女潜出,相持呜咽,各有涕洟。” 章炳麟 《訄书·商鞅》:“而世之仁人流涕洟以忧天下者,猥以法家与刀笔吏同类而丑娸之。”
(2).涕泪俱下;哭泣。《易·萃》:“齎咨涕洟,无咎。” 高亨 注:“咨借为资……齎资涕洟,弔他人之丧之象也。” 唐 陆龟蒙 《田舍赋》:“今则阳亢而骄,苗渴而萎,十穗百粒,穫夫涕洟。” 宋 王安石 《祭周几道文》:“孰知君子,赴我称孤?发封涕洟,举屋惊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香玉》:“﹝ 黄生 ﹞恨极,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洟。”
"涕洟"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复合词,主要用于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中,其核心含义指眼泪和鼻涕,常用来形容人极度悲伤时的情状。以下从词典学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涕
《说文解字》释为"泣也",本义指眼泪(如"痛哭流涕"),后引申为鼻涕(如"涕泪交流")。
示例:
《诗经·陈风·泽陂》:"寤寐无为,涕泗滂沱。"(郑玄笺:"自目曰涕,自鼻曰泗。")
洟
《说文解字》:"鼻液也",即鼻涕的古称。
示例:
《礼记·檀弓上》:"待于庙,垂涕洟。"(郑玄注:"自鼻曰洟。")
复合义
"涕洟"为同义复用,强调涕泪俱下的悲恸状态,属古代汉语中的"连类而及"现象(如"狐狸"偏指狐)。
《汉语大词典》释义:"眼泪和鼻涕,形容悲伤痛哭。"(详见《汉语大词典》第6册第7页)
经典用例
训诂佐证
"涕泗"(《诗经》)与"涕洟"(《礼记》)实为同义,因方言或时代差异用字不同。"泗"为"洟"的假借字(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今普通话中"涕"专指眼泪(如"破涕为笑"),"鼻涕"取代"洟";"涕洟"仅存于古籍及学术讨论。
(注:因古籍及专业辞书无公开在线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查阅纸质/电子版原文)
“涕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本义
指眼泪和鼻涕的组合,其中“涕”指眼泪(先秦时期专指眼泪,后与“泪”并用),“洟”指鼻涕(鼻中分泌物)。
《礼记》记载:“垂涕洟”,陆德明释文:“自目曰涕,自鼻曰洟。”
引申义
表示哭泣、涕泪俱下的状态,常用于描述因悲伤或感动而流泪的情景。
现代汉语中“涕洟”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或成语引用,如形容极度悲伤时“涕洟滂沱”。需注意其发音为tì tì(或tì yí,因“洟”古音读yí),部分词典标注为成语,但实际更偏向古语词。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礼记》原文。
八花砖白巾辈出笔帽瑸晖惨绿年华痴儿騃女传敏低声细语对比温度而降方天画戟燔祭富轹万古辅枢俯仰之间干干翼翼海纳百川鹤草何满子火杂杂戛玉鸣金兢戒惊骚积善成德机械能连状礼节怒华旁朞屁话千秋大业堑渊齐截截奇斤秋请躯量仁策人心惶惶软緜十寒一暴十四絃寿藏书草泰山石敢当探视他乡异县特操颓废派外辞望重威凤一羽为止箱交乡信祥刑显重谢豹邪谗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