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眼泪和鼻涕。《礼记·檀弓上》:“将军 文子 之丧,既除丧,而后越人来弔。主人深衣练冠,待於庙,垂涕洟。” 陆德明 释文:“自目曰涕,自鼻曰洟。” 汉 马融 《长笛赋》:“僬眇睢维,涕洟流漫。” 唐 孟郊 《秋怀》诗:“老泣无涕洟,秋露为滴沥。”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 秋罗 导女潜出,相持呜咽,各有涕洟。” 章炳麟 《訄书·商鞅》:“而世之仁人流涕洟以忧天下者,猥以法家与刀笔吏同类而丑娸之。”
(2).涕泪俱下;哭泣。《易·萃》:“齎咨涕洟,无咎。” 高亨 注:“咨借为资……齎资涕洟,弔他人之丧之象也。” 唐 陆龟蒙 《田舍赋》:“今则阳亢而骄,苗渴而萎,十穗百粒,穫夫涕洟。” 宋 王安石 《祭周几道文》:“孰知君子,赴我称孤?发封涕洟,举屋惊呼!”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香玉》:“﹝ 黄生 ﹞恨极,作《哭花诗》五十首,日日临穴涕洟。”
“涕洟”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本义
指眼泪和鼻涕的组合,其中“涕”指眼泪(先秦时期专指眼泪,后与“泪”并用),“洟”指鼻涕(鼻中分泌物)。
《礼记》记载:“垂涕洟”,陆德明释文:“自目曰涕,自鼻曰洟。”
引申义
表示哭泣、涕泪俱下的状态,常用于描述因悲伤或感动而流泪的情景。
现代汉语中“涕洟”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或成语引用,如形容极度悲伤时“涕洟滂沱”。需注意其发音为tì tì(或tì yí,因“洟”古音读yí),部分词典标注为成语,但实际更偏向古语词。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礼记》原文。
涕洟,拆分部首为水和洗,总笔画数为9。它是一个古代汉字,源自于古代汉族的文化和语言。
涕洟的字形来源于古代汉字的演变。最早的涕洟形状类似于现代汉字的"喜",它是由象形字"口"和"心"组成。后来,随着文字的发展演变,涕洟的字形逐渐变化,直至今天的形式。
涕洟的繁体字为「涕」,在繁体字中,去除了「洟」部分。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涕洟的字形与现代稍有不同。字的结构更加简单,筆画的书写次序也有所不同。
他伤心的样子,眼泪夺眶而出,涕洟纵横。
涕洟典、涕洟世家、涕洟封、涕洟风、鳃涕洟等。
眼泪、泪水、泪珠。
欢笑、笑容、笑语。
白影珠包伙镔铁擘茧拨拉不办不夷财殚力竭茶鼓畅达长生牌位晨旭存留灯蛾扑火都肤斗耸二乎缝联副油箱皋落高骞耕翻豪篇合纵花头惛怳谫识骄荣急巴巴羁怀金本位谨敬祭尊口轻舌薄厉鬼林会辚囷刘邦麻沸汤没口莫者陪台漂蚁频切遣动青梅竹马青绳清治肉果三尺剑讪谤蔱蘠生肌剩墨说骖万签插架夏节先世写神夕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