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天賜給足夠的年壽。謂能享其天年。《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天假之年,而除其害。”《魏書·劉懋傳》:“ 劉生 堂堂,搢紳領袖,若天假之年,必為 魏朝 宰輔。” 清 方苞 《蜀漢後主論》:“夫 孔明 之殁,其年乃五十有四耳,使天假之年,而得乘 司馬氏 君臣之瑕釁,雖北定中原可也。”
“天假之年”是一個中文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上天賜予足夠的壽命,使人能享盡天年。通常用于表達對長壽的祝願或對未能長壽者的惋惜。
最早來源
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天假之年,而除其害。”意為“上天給予他壽命,并除去他的禍患”。
經典用例
清代方苞在《蜀漢後主論》中寫道:“使天假之年,而得乘司馬氏君臣之瑕釁,雖北定中原可也。”借諸葛亮早逝的例子,感歎若他長壽可能改變曆史。
成語中的“假”是“借予”之意,而非“虛假”。需注意與“天不假年”區分,後者強調壽命不足的遺憾。
《天假之年》是一個成語,意為上天賜予的年份。表示某個年份大吉大利,充滿吉祥與好運。
《天假之年》的拆分部首是“日”和“見”,拼音分别為“ri”和“jian”。
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天假之年》的來源尚無确切記載,可能是民間的口頭傳說和祝福用語逐漸演變而來。
《天假之年》的繁體字為「天假之年」。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演變和改革。但是對于《天假之年》一詞,沒有明确的古代寫法可考。
他出生在一個《天假之年》,從小就備受寵愛。
在那個《天假之年》,人們生活幸福安康,收獲頗豐。
慶幸之年、吉祥如意、福星高照、喜氣洋洋
大吉大利、幸運之年、吉年、瑞年
晦氣之年、不利之年、厄年、倒黴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