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寇賊的意思、寇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寇賊的解釋

亦作“宼賊”。盜匪;敵寇。《書·舜典》:“帝曰:‘ 臯陶 !蠻夷猾 夏 ,寇賊姦宄。’”《後漢書·劉盆子傳》:“時 青 徐 大飢,寇賊蜂起,衆盜以 崇 勇猛,皆附之,一歲間至萬餘人。”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既是土人護惜鄉裡,比來未有處分,猶願自備衣糧,共相保聚,以備寇賊。” 明 唐順之 《廷試策》:“故以之知人,則其知如神者也:以之安民,則其仁如天者也;以之除盜賊,則如 舜 之玄德在上而寇賊姦宄者自消也。” 許地山 《女國士》:“如今邊疆這麼吃緊,寇賊這樣猖狂,做子民當以身許國,掃除夷虜才是正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寇賊(kòu zéi)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寇”和“賊”兩個單字組成,在古代文獻中常指代叛亂者、強盜或侵略者,具有強烈的貶義色彩。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單字釋義

  1. 寇(kòu)

    • 本義:持械入侵、劫掠。《說文解字》:“寇,暴也。從攴(pū),從完。”指手持器械(攴)破門(宀)而入的暴力行為。
    • 引申義:
      • 名詞:侵略者、匪徒(如“倭寇”)。
      • 動詞:侵犯、掠奪(如“寇邊”)。
  2. 賊(zéi)

    • 本義:毀壞、傷害。《說文解字》:“賊,敗也。從戈,則聲。”原指用兵器(戈)破壞。
    • 引申義:
      • 名詞:叛國者、強盜(如“國賊”)。
      • 形容詞:狡詐、兇殘(如“賊心不死”)。

二、複合詞“寇賊”的釋義

“寇賊”作為合成詞,強調武裝暴亂、危害社會的群體,常見于古代文獻:

  1. 基本含義:

    • 指叛亂分子、強盜集團或外敵侵略者,如《尚書·舜典》:“寇賊奸宄。”注:“劫人曰寇,殺人曰賊。”
    • 引申為危害國家安定、殘害百姓的暴力團夥。
  2. 語境差異:

    • 曆史文獻中:多指武裝叛亂勢力(如《周禮·秋官》将“寇賊”列為需鎮壓的罪行)。
    • 現代用法:多見于曆史叙述或成語(如“寇賊橫行”),形容極端暴力的非法組織。

三、權威詞典解釋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寇賊:強盜,叛亂者。亦泛指危害國家或百姓的惡勢力。”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5卷,第321頁。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寇賊:侵擾劫掠的盜匪。如《左傳·文公七年》:‘寇賊之患。’”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4版,第412頁。

  3.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寇賊:舊時指盜匪或叛亂者。”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752頁。


四、經典文獻用例


五、語義辨析


說明: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以上内容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工具書釋義,并标注紙質文獻來源。建議讀者通過圖書館或官方出版社平台查閱原文以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寇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òu zéi,其含義與用法如下:

1.基本含義

2.曆史與文獻用例

3.現代用法與延伸

4.相關成語與擴展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後漢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朝餐吹送楚居初然賜篆大機大雜院大鎮點鬼蛾賊分守服疇腹心疾該見鼓魚好閑河漢橫草不拿,豎草不拈橫蒙恨相知晚谏章家鼠警麗幾象機緣屦杖居住酷慘了解裂帛悶答孩眇藐明辨是非冥伯密然拈花摘豔黏結驽闇迫生潛神默記橋公钺熱騰榮焰尚方斬馬劍詩偈説嘴説舌厮啜松石塌頞談訴騰茂天粹挺刑土神圖軸外籀武風銜負翔鸾嚣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