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 職官名。 光武 建武 三年初置青巾左校尉官,十五年改青巾校尉為越騎校尉。見《後漢書·光武帝紀下》。後詩文中亦用以泛指武職官員。 唐 韓翃 《送劉将軍》詩:“青巾校尉遙相許,墨矟将軍莫大誇。”
“青巾校尉”是東漢時期的軍事官職,其含義和演變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曆史起源與職能
該官職由東漢光武帝劉秀于建武三年(公元27年)初設,稱為“青巾左校尉”,主要負責軍事事務。至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光武帝将其更名為“越騎校尉”,職能仍以統領騎兵為主。
名稱與象征意義
“青巾”指代士兵頭巾顔色,象征軍隊身份;“校尉”為漢代中高級武官職位,通常統領一營兵力。合并後的名稱體現了官職的軍事屬性。
文學中的引申用法
唐代詩人韓翃在《送劉将軍》中寫道:“青巾校尉遙相許,墨矟将軍莫大誇”,此處“青巾校尉”已脫離具體官職,成為武職官員的泛稱。
曆史演變與關聯
該官職存在時間較短,後并入越騎校尉體系,成為東漢“五校尉”(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之一,負責京師戍衛與出征作戰。
此詞既特指東漢初期軍事官職,亦在文學語境中擴展為武将代稱。若需了解更詳細的曆史背景,可參考《後漢書·光武帝紀》及相關唐代詩文。
《青巾校尉》是一個曆史上的職位名稱,指的是漢朝時期的一種武官職務。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并介紹其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青巾校尉的拆分部首是青字的部首為靑(青字頭部),巾字的部首為巾(巾字頭部)。它的總筆畫數為14個。
青巾校尉這個職位源自于漢武帝時期,主要負責管理軍隊中的青年士兵。青巾校尉是漢朝官制中的一種武官職務,隸屬于中央軍事機構。根據曆史記載,青巾校尉的職位可追溯到公元前104年。
《青巾校尉》的繁體字為《靑巾校尉》。
青巾校尉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青巾校尉》。
青巾校尉帶領他的士兵勇敢地迎戰敵人。
青巾校尉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青年"、"巾帼"、"校舍"等。
青巾校尉的近義詞可為軍官、武官、校尉等。
青巾校尉的反義詞可為文官、低級士兵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