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厚聰敏。 晉 皇甫谧 《高士傳·摯恂》:“既通古今而性復溫敏,不恥下問,故學者宗之。”《世說新語·政事》“ 山公 舉 康 子 紹 為秘書丞” 南朝 梁 劉孝标 注:“ 濤 薦曰:‘ 紹 平簡溫敏,有文思,又曉音,當成濟也,猶宜先作秘書郎。’”《舊唐書·儒學傳下·王元感》:“ 王元感 質性溫敏,博聞強記,手不釋卷,老而彌篤。”
“溫敏”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包含以下含義:
指人的性格溫厚聰敏,融合了溫和與敏銳的特質。該詞最早見于晉代文獻,如皇甫谧《高士傳》中用“既通古今而性復溫敏”形容學者摯恂的品性。現代詞典補充為“性格溫和敏感,善于察覺他人情緒和需求”,強調人際交往中的細膩感知能力。
特指緬甸總統溫敏(U Win Myint),但此為專有名詞,與詞語本義無關。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或技術應用,可查閱《高士傳》《世說新語》等古籍,或農業育種、材料科學領域的研究資料。
溫敏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包含了“溫”和“敏”兩個字。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溫(部首:水,筆畫:12)
敏(部首:攵,筆畫:10)
溫敏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和語言,由于其音符合語感,并且寓意美好,因此被廣泛使用。溫敏一詞可以用來形容人或物的性格或特征,通常表示柔和溫暖,敏感細膩的意義。
在現代漢語中,溫敏被賦予了更為深層次的意義,往往用于形容人對于細微變化或者他人情感的觸覺敏銳與理解力。
溫敏的繁體字為「溫敏」,以此表達更加傳統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溫敏在古時候的寫法會有些差别。具體來說,「溫」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溫」,而「敏」字的古代寫法是「敏」。
1. 她心地溫敏,總是能夠及時察覺到他人的需要。
2. 這位作家的描寫非常溫敏,讀者能夠感受到其中的細膩之處。
3. 一個溫敏的領導者可以更好地與團隊成員協作,提高工作效率。
溫柔、溫暖、溫馨、溫和、敏感、敏銳、敏捷、敏感等。
溫和、溫暖、體貼、細膩
冷漠、麻木、遲鈍、粗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