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例應配給的馬匹。《清會典·兵部·車駕清吏司》:“緑營之在官者,有例馬。”注:“提督以下,外委以上例給之馬。”
“例馬”是清代官方制度中特指的一種馬匹配給,具體解釋如下:
例馬(拼音:lì mǎ)指循例應配給的馬匹,主要用于清代綠營武官的公務配置。根據《清會典·兵部》記載,綠營官員中“提督以下,外委以上”均可按例獲得此類馬匹。
清代綠營(地方常備軍)通過“例馬”制度保障武官執行公務時的交通需求。這類馬匹屬于官方資産,需登記在冊,不得私用或轉贈。
“例”表示規則或慣例,“馬”指代具體的配給資源,合稱後特指制度化的馬匹分配。該詞現已不常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相關研究。
如需進一步了解清代兵制,可參考《清會典》原文或相關研究著作。
《例馬》是一個成語,常用來形容有典型或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或人物。通常表示某個事物或人物可以作為典型的例子來說明某種情況。
《例馬》的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言」和「馬」,其中「言」拼音為「yan」,部首為「言」,總筆畫數為8;「馬」拼音為「ma」,部首為「馬」,總筆畫數為10。
《例馬》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代郡府志》中,原意為指代表戰争的馬匹。後來逐漸演變為代表典型的事物或人物。
《例馬》的繁體寫法是「例馬」。
在古時候,《例馬》的字形和現代略有不同。其中「例」的古字形為「列」,意為排列;「馬」的古字形為「馬」,形狀和現代字體相似。
1. 這部電影是中國電影工業的一個《例馬》。
2. 他是學習進步的一個《例馬》。
3. 這個村子在抗洪中表現得非常勇敢,被評為抗洪精神的一個《例馬》。
1. 例子
2. 馬匹
3. 例證
1. 典型
2. 象征
3. 範例
1. 例外
2. 非典型
3. 異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