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憃愚的意思、憃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憃愚的解釋

愚蠢。《禮記·哀公問》:“寡人憃愚冥煩,子志之心也。”《戰國策·魏策一》:“ 魏王 曰:寡人憃愚,前計失之。” 宋 司馬光 《祭龐穎公文》:“孤苦憃愚,不能自立,長號四望,誰復顧哀!”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四:“葸耎者不為長,憃愚者不為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憃愚”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進行權威解析:

  1. 基本釋義

    “憃愚”意為愚昧無知、心智遲鈍的狀态。《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愚笨,不聰慧”,強調思想或行為上的蒙昧性。該詞由“憃”(古同“蠢”)和“愚”二字疊加構成,屬于同義複詞,通過重複強化“愚鈍”的核心語義。

  2. 字形與字源分析

    “憃”字在《說文解字》中歸入“心部”,篆書形體上部分為“舂”的省略,下部分為“心”,本義指“愚妄之心”(《說文解字注》)。而“愚”字從“心”從“禺”,《釋名》訓為“鈍也,如物形鈍不銳也”。兩字組合後,詞義聚焦于心智的滞澀不通。

  3. 古籍例證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如《漢書·刑法志》載“憃愚抵罪”,指因無知而觸犯律法;明代方以智《通雅》中“憃愚者,猶今言蠢笨”,表明其詞義與近現代“愚蠢”相通。

  4. 近義詞辨析

    與“愚昧”“癡騃”等詞相比,“憃愚”更強調先天性的智力缺陷,如清代《康熙字典》特别标注其“生而癡者謂之憃”,與後天形成的“愚”形成語義層級差異。

  5. 現代使用範疇

    當代《現代漢語詞典》未收錄該詞,但在方言研究及古籍校注領域仍作為專業術語存在。例如在敦煌變文校勘中,學者常引用“憃愚”解析唐代口語中的愚鈍語義流變。

網絡擴展解釋

"憃愚"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一、基本含義

"憃愚"(拼音存在兩種說法:中的 chōng yú 與 中的 yǒng yú)意為愚笨無知、缺乏智慧,常用來形容思想遲鈍或行為愚直的人。例如《禮記·哀公問》中魯哀公自稱"寡人憃愚冥煩",即用此詞表示自謙。

二、文獻用例

  1. 《禮記》:最早見于春秋戰國典籍,體現古代貴族自謙用語。
  2. 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臣以狂妄戇愚,不識禮度",此處"戇愚"為異體寫法,表達愚直之意。
  3. 皮日休《九風系述·悼賈》:"愍耋儒之憃愚兮",指代年邁儒者的迂腐。

三、近義辨析

該詞與"惷愚"(《戰國策》)、"戇愚"(《墨子》)等詞存在異體關系,均含"愚昧"核心語義,但細微差異如下: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出現于古籍研究領域。需注意其古漢語特性,避免在現代語境中誤用。


注:由于不同文獻對拼音标注存在差異(chōng/yǒng),建議結合具體典籍的現代注音版本進行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邦紀暴禁壩田本項不腆之儀蔔問曹全碑側陋吃化出倫踔厲奮發蝶衣敵與鍛坊對工二料爾日範水模山梵雲粉白風肉伏藏膚受之言更夫閨流核能資源何限懽心徽柔蹇咢交道景符窘然舊酒徒眷任苦勞涼室淋灑吏職龍帷明歲幕席内閣中書篇卷騎驢索句青蒻秋士砂心摔跤子疏愚四六風隨波镗鎝天書秃刷微蔑文襄五比丘香幄顯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