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驽鈍愚昧。 明 張居正 《辭免恩命疏》:“豈臣之駑愚,可容忝竊?”
關于“驽愚”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驽愚”讀作nú yú,是一個文言詞彙,意為驽鈍愚昧,形容資質平庸、缺乏才智的狀态。其中“驽”指劣馬,比喻能力低下;“愚”即愚笨,二者結合強調才智不足。
二、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張居正的《辭免恩命疏》:“豈臣之驽愚,可容忝竊?”此句中,張居正以自謙口吻表達“以我平庸愚鈍之才,怎敢承受如此重任?”的謙遜态度,體現了古代臣子奏疏中常見的修辭手法。
三、相關詞彙擴展
“驽”常與其他字組合成詞,例如:
提示:此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古文或仿古語境。如需更全面的典故或成語關聯信息,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驽愚(nǔ yú)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人愚笨而無能。它由部首“馬”和“愚”兩個字組成。
驽愚的部首是“馬”,它表示與馬有關的事物。它的總筆畫數是17畫。
驽愚一詞來源于《說文解字》,是在古代漢語中出現的一個形容詞。它用來形容人愚蠢、無能而且笨拙。
驽愚的繁體字是「駑愚」。
在古代漢字中,驽愚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驽的古代寫法中,「馬」的上半部分沒有橫筆畫,下半部才出現橫畫;愚的古代寫法中,「有」字的中間部分沒有橫筆畫。
他總是做出一些驽愚的決策。
驽馬(nǔ mǎ):指跑得慢的馬。
愚昧(yú méi):指無知無能的狀态。
愚笨、無能、蠢笨。
聰明、機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