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桃源人的意思、桃源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桃源人的解釋

借指隱士。 唐 王維 《藍田山石門精舍》詩:“再尋畏迷誤,明發更登歷,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 唐 丘丹 《奉酬韋使君送歸山之作》詩:“側聞郡守至,偶乘黃犢出。不别桃源人,一見經累日。”一本作“ 桃園人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桃源人"一詞源自中國東晉詩人陶淵明的名篇《桃花源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象征意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字面釋義 指生活在虛構的"桃花源"中的人。在《桃花源記》中,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遠離戰亂、民風淳樸的理想化農耕社會。因此,"桃源人"本義特指這個理想世界中安居樂業的居民。例如:

"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桃花源記》)

二、引申義與象征意義

  1. 隱逸避世者:引申指逃避現實紛擾(如戰亂、政治鬥争、世俗名利),追求甯靜淡泊生活的人。他們向往或實踐着類似桃花源中與世無争的生活方式。例如:

    "他厭倦了官場傾軋,最終選擇歸隱山林,做了個現代桃源人。"

  2. 理想社會的居民:象征生活在和平、安甯、平等、富足、無壓迫剝削的理想社會中的人。常用來寄托對美好社會的向往。
  3. 不知外界變遷者:因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故也用來形容那些因閉塞而對外界巨大變化一無所知的人,略帶貶義或感慨。例如:

    "山裡的老人仿佛桃源人,對山外的高樓大廈和智能手機感到陌生。"

三、文化内涵與哲學意蘊 "桃源人"及其所處的"桃花源",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

  1. 道家隱逸思想:崇尚自然、清靜無為、遠離塵嚣。
  2. 儒家大同理想:描繪了一個民風淳樸、秩序井然、自給自足的小康社會圖景。
  3. 對現實的不滿與批判:桃花源的虛構性,反襯出現實社會的動蕩、黑暗與不公,表達了作者及後世文人對理想社會的渴求和對現實的無奈逃避。
  4. 烏托邦意象:成為中國乃至東亞文化中"世外桃源"、"理想國"、"烏托邦"的代名詞。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桃源人"的詞條釋義明确指向《桃花源記》中的居民及其引申含義。
  2.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分析魏晉南北朝文學時,詳細闡釋了《桃花源記》的創作背景、思想内涵及其"桃源"意象的深遠影響。
  3. 《陶淵明集箋注》(袁行霈箋注,中華書局):作為權威的陶淵明作品集注本,提供了《桃花源記》的詳細注釋和背景解析,是理解"桃源人"最直接的文本依據。
  4.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烏托邦意象研究》(相關學術論文或專著):此類研究深入探讨了"桃花源"作為中國式烏托邦的原型意義,"桃源人"是其核心承載者。

"桃源人"不僅是一個文學形象,更已融入漢語詞彙體系,成為一個承載着豐富文化密碼和集體理想的獨特文化符號,象征着對避世隱居、社會和諧與精神淨土的永恒追求。

網絡擴展解釋

“桃源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化意蘊的詞彙,其含義與典故來源如下:

一、核心含義

“桃源人”指代隱士或追求理想生活、遠離世俗紛擾的人。這一概念源自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文中描繪了一個與世隔絕、安甯祥理想村落“桃花源”,後世便以“桃源人”比喻隱逸者。

二、文化溯源

  1. 典故出處
    直接出自陶淵明《桃花源記》,文中漁人誤入桃花源,發現居民為避秦亂隱居于此,形成“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後以“桃源人”代指這類隱士。

  2. 文學化用
    唐代詩人王維在《藍田山石門精舍》中寫道:“笑謝桃源人,花紅復來覿”,丘丹亦有“不别桃源人”之句,均用此典表達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三、延伸内涵

四、相關辨析

提示:該詞在現代語境中常用于文學創作或表達對簡樸生活的向往,例如描述歸隱田園、遠離都市喧嚣的人群。

别人正在浏覽...

百足之蟲,斷而不蹶保甯不分青白不想出螭首馳説重溫舊夢東汜富腴恭密宮袖貫頂絓數皇颉警候徑行近義詞久别舊址句讀舉目無親空房老世梁梠立春梨萌吏氣碌碌無奇毛毛騰騰馬棚馬掌鐵眇睨民生塗炭拿捕肨肛陪不是疲隸頻次潑做棋流旗旆七市肉身燈釋軷適度誓社時叙水牒説長論短穗頭筍衣鎖索太平道天祉祧緒通幽博士狹湊狎法閑蹊幸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