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密集。《晉書·慕容皝載記》:“ 句麗 、 百濟 及 宇文 、 段部 之人,皆兵勢所徙,非如中國慕義而至,鹹有思歸之心。今戶垂十萬,狹湊都城,恐方将為國家深害。”
“狹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iá còu(注音:ㄒㄧㄚˊ ㄘㄡˋ),其核心含義為密集,尤其指人或事物聚集的狀态。
基本解釋
指密集、集中,常用于描述人口或事物高度聚集的現象。例如《晉書·慕容皝載記》中提到:“今戶垂十萬,狹湊都城”,意為當時都城人口密集,可能帶來隱患。
語境分析
該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現代漢語使用較少。其構成結合了“狹”(狹窄)與“湊”(聚集),隱含“在有限空間内密集”的意味。
出處與示例
主要見于《晉書》等古籍,如描述古代都城因戰亂遷徙導緻人口過度集中,可能引發社會問題。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晉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的釋義。
狹湊(xiá còu)是一個純粹的漢字,用來形容狹窄而擁擠的情況。它可以用來描述空間狹小而人多的場景,也可以表示資源緊張、局勢混亂的境況。
狹湊是由“犭”和“寸”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犭”是狗的意思,屬于左右結構的部首,表示與狗有關的事物;而“寸”表示長度單位,屬于上下結構的部首,表示與尺寸、空間有關的事物。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錄,狹湊的總筆畫數為14畫。
狹湊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根據考古學家的研究,狹湊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中,當時的寫法類似于“狹湊”。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字逐漸演變為現代的狹湊字形。
在繁體漢字中,狹湊的寫法與簡體相似,隻是形狀稍有不同,為“狹湊”。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狹湊的寫法并不完全與現代相同。例如在西漢時期,狹湊的上半部分寫作“犬”,下半部分寫作“寸”,整體結構稍有差異。
1. 這個小巷子裡人太多了,簡直狹湊得連個腳印都擠不下。
2. 收入有限,家庭開銷又很大,生活真是狹湊得隻能勉強維持。
組詞:狹窄、擁擠、局促、狹小
近義詞:擁擠、局促、狹窄
反義詞:寬敞、開闊、寬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