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旌旗。 南朝 梁 沉約 《桐柏山金庭館碑》:“雲車萬乘,載旗旆之逶迤。” 唐 韓愈 《豐陵行》:“清風飄飄輕雨灑,偃蹇旗旆卷以舒。”
“旗旆”是古代漢語中對旗幟的統稱,具體解釋如下:
單字解析
組合含義
合稱時,“旗旆”多指裝飾考究的旗幟或成列的旌旗。例如南朝沈約《桐柏山金庭館碑》中“載旗旆之逶迤”,形容旗幟連綿不絕的景象;唐代韓愈詩句“偃蹇旗旆卷以舒”則描繪了旗幟隨風舒卷的動态。
文學意象
該詞常用于詩詞或曆史文獻,帶有典雅色彩,如“旗旆成陰”比喻旗幟繁多如樹蔭蔽日(出自《好工具》詞條)。
提示:若需更多古代漢語詞彙解析或文學用例,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注釋。
旗旆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表示旗幟,旌旗或旗幟的裝飾物。
旗旆的拆分部首是方,筆畫數為十。
旗旆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是由綢緞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裝飾物,用來标識軍隊、民族或統治者的地位和身份。
旗旆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旗幡。
在古代,旗旆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隻是書寫的方式略有差異。
1. 清晨,旗旆在風中獵獵作響。
2. 戰士們高舉着旗旆,莊嚴而威武地行進。
旗手、旗幟、旗杆
旌旗、旗幟、旄丘
平凡、普通、無标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