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人地生疏,孤單無依。《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衣單食缺,舉目無親。”《說唐》第九回:“家嫂寡居思鄉,隻有此子,出外多年,舉目無親。” 許地山 《綴網勞蛛·商人婦》:“﹝我﹞願意在這舉目無親的時候用功學習些少文字。”亦作“ 舉眼無親 ”。 元 關漢卿 《五侯宴》楔子:“俺窮滴滴舉眼無親。”《紅樓夢》第八三回:“你日後必定有個好人家,好女婿,決不像我這樣守活寡,舉眼無親,叫人家騎上頭來欺負的。”
“舉目無親”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擡起眼睛看不到一個親人,形容人孤身在外、無依無靠,或身處陌生環境、人地生疏的狀态。
最早出自唐代薛調的小說《劉無雙傳》:“四海之廣,舉目無親戚,未知托身之所。”。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也有用例:“他到得京裡,是舉目無親的,自然留他住下。”
成語通過“舉目”與“無親”的對比,生動刻畫了人在陌生環境中的心理狀态,帶有文學化的孤獨意象。
《舉目無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眼前沒有親人,形容孤苦無依或身處困境無人可依靠。
《舉目無親》這個成語的部首為“目”,衍生自形聲字,“親”為意符。
“舉”共有3畫,“目”共有5畫,“無”共有4畫,“親”共有4畫,總筆畫數為16。
《舉目無親》最早見于中國明代作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一書中的《世上如山重》一文。
《舉目無親》為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
古代漢字的《舉目無親》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常見的寫法為:「舉目無親」。
她一生孤苦,流落他鄉,真是舉目無親。
面對生活的艱辛,他不得不舉目無親地尋找支持。
組詞:舉步維艱、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境遇艱難等
獨自無援、孤立無援、孑然無助
依賴有靠、親戚衆多、親友如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