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遍體挂鈎燃燈。後為流弊,朝廷予以禁止。《資治通鑒·後周世宗顯德二年》“禁僧俗捨身、斷手足、煉指、掛燈帶鉗之類幻惑流俗者” 元 胡三省 注:“掛燈者,裸體,以小鐵鈎徧鈎其膚,凡鈎,皆掛小燈,圈燈盞,貯油而燃之,俚俗謂之燃肉身燈。”
“肉身燈”是古代佛教中的一種苦行儀式,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和文化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肉身燈指信徒通過遍體挂鈎燃燈的方式修行,即用鐵鈎刺穿皮膚懸挂油燈,點燃後以肉身供奉神明。這種行為常見于唐宋時期,被視為極端的宗教獻身形式。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網)将“肉身燈”解釋為成語,比喻為信仰或正義不惜犧牲生命的精神。但需注意,這一引申義并非傳統主流解釋,更多是基于字面意義的文學化表達。
肉身燈的核心含義是古代佛教苦修儀式,其極端形式最終被官方禁止;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肉身燈是一個成語,形容人非常瘦弱、乏力,好像身上的燈亮不起來一樣。這個成語可以拆分為“肉”、“身”和“燈”三個字。
“肉”字的部首是肉,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它由五個筆畫組成;“身”字的部首是身,也是一個常用的漢字部首,由七個筆畫組成;“燈”字的部首是火,由六個筆畫組成。
“肉身燈”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老殘遊記》中,形容主人公身體極度虛弱和疲憊。隨後,這個成語被廣泛應用于其他作品和日常口語中,用來形容人體弱或乏力。
繁體字中的“肉身燈”寫作「肉身燈」。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每個字的形狀和結構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關于“肉身燈”這個成語的古代寫法并沒有明确記錄。
1. 在長時間的勞動之後,他累得像個肉身燈。
2.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他的肉身燈終于慢慢燃起來了。
瘦弱、虛弱、衰弱、力竭、乏力
形容人虛弱的近義詞有瘦弱、力竭、體衰、乏力。
形容人力量充沛的反義詞有強壯、健壯、精力旺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