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桃源人的意思、桃源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桃源人的解释

借指隐士。 唐 王维 《蓝田山石门精舍》诗:“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歷,笑谢桃源人,花红復来覿。” 唐 丘丹 《奉酬韦使君送归山之作》诗:“侧闻郡守至,偶乘黄犊出。不别桃源人,一见经累日。”一本作“ 桃园人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桃源人"一词源自中国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名篇《桃花源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象征意义。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字面释义 指生活在虚构的"桃花源"中的人。在《桃花源记》中,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民风淳朴的理想化农耕社会。因此,"桃源人"本义特指这个理想世界中安居乐业的居民。例如: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二、引申义与象征意义

  1. 隐逸避世者:引申指逃避现实纷扰(如战乱、政治斗争、世俗名利),追求宁静淡泊生活的人。他们向往或实践着类似桃花源中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例如:

    "他厌倦了官场倾轧,最终选择归隐山林,做了个现代桃源人。"

  2. 理想社会的居民:象征生活在和平、安宁、平等、富足、无压迫剥削的理想社会中的人。常用来寄托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3. 不知外界变迁者:因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故也用来形容那些因闭塞而对外界巨大变化一无所知的人,略带贬义或感慨。例如:

    "山里的老人仿佛桃源人,对山外的高楼大厦和智能手机感到陌生。"

三、文化内涵与哲学意蕴 "桃源人"及其所处的"桃花源",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

  1. 道家隐逸思想:崇尚自然、清静无为、远离尘嚣。
  2. 儒家大同理想: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秩序井然、自给自足的小康社会图景。
  3. 对现实的不满与批判:桃花源的虚构性,反衬出现实社会的动荡、黑暗与不公,表达了作者及后世文人对理想社会的渴求和对现实的无奈逃避。
  4. 乌托邦意象:成为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中"世外桃源"、"理想国"、"乌托邦"的代名词。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桃源人"的词条释义明确指向《桃花源记》中的居民及其引申含义。
  2.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分析魏晋南北朝文学时,详细阐释了《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思想内涵及其"桃源"意象的深远影响。
  3. 《陶渊明集笺注》(袁行霈笺注,中华书局):作为权威的陶渊明作品集注本,提供了《桃花源记》的详细注释和背景解析,是理解"桃源人"最直接的文本依据。
  4.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乌托邦意象研究》(相关学术论文或专著):此类研究深入探讨了"桃花源"作为中国式乌托邦的原型意义,"桃源人"是其核心承载者。

"桃源人"不仅是一个文学形象,更已融入汉语词汇体系,成为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密码和集体理想的独特文化符号,象征着对避世隐居、社会和谐与精神净土的永恒追求。

网络扩展解释

“桃源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化意蕴的词汇,其含义与典故来源如下:

一、核心含义

“桃源人”指代隐士或追求理想生活、远离世俗纷扰的人。这一概念源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安宁祥理想村落“桃花源”,后世便以“桃源人”比喻隐逸者。

二、文化溯源

  1. 典故出处
    直接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文中渔人误入桃花源,发现居民为避秦乱隐居于此,形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后以“桃源人”代指这类隐士。

  2. 文学化用
    唐代诗人王维在《蓝田山石门精舍》中写道:“笑谢桃源人,花红復来覿”,丘丹亦有“不别桃源人”之句,均用此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三、延伸内涵

四、相关辨析

提示:该词在现代语境中常用于文学创作或表达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例如描述归隐田园、远离都市喧嚣的人群。

别人正在浏览...

矮林阿木林慠慢鞭警闭门扫迹兵锋禀脱打瓮墩盆达贤得位點砌迭謡鼎铛有耳砥石冻浦鱼惊防拒纷乱行政区划憨憨黑丹横矛横眉努目鸿鳦满纸荒疎黄汤辣水户绝佳好箭波蹇嵼弶网景阳冈进京就就咎谴计偕物扛帮口孽梁尘飞连矢灵湖露布脉压没好气纳贽皮板毛戕忍浅务清零秋豪之末睿龄扫晴娘收割俗好素韵太尉足填纳惘惘伪真文道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