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氣的意思、陶氣的詳細解釋
陶氣的解釋
陶冶性情。 南朝 宋 顔延之 《又釋何衡陽書》:“夫陰陽陶氣,剛柔賦性。”
詞語分解
- 陶的解釋 陶 á 用黏土燒制的器物:陶俑。陶粒。陶瓷。陶管。陶器。 制造陶器:陶冶。陶鑄。 喻教育、培養:陶化。陶育。陶染。熏陶。 快樂的樣子,使快樂:陶然。陶醉。陶陶。 古同“淘”,洗。 姓。 筆畫數:;
- 氣的解釋 氣 (氣) ì 沒有一定的形狀、體積,能自由散布的物體:氣體。 呼吸:沒氣了。氣厥。氣促。氣息。一氣呵成。 自然界寒、暧、陰、晴等現象:氣候。氣溫。氣象。 鼻子聞到的味:氣味。臭氣。 人的精神狀态:氣
專業解析
“陶氣”一詞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需注意其古今用法的差異:
-
古義:陶冶性情
- 釋義: “陶”指陶冶、熏陶,“氣”指氣質、性情、品性。合起來意指通過某種方式(如教育、環境、藝術等)來培養、塑造或改善人的性情、品格和精神面貌。
- 來源依據: 此義項主要存在于古代漢語或較為文雅的用法中。權威辭書如《漢語大詞典》會收錄此義項,強調其“培養性情”的本源含義。例如,古人認為讀書、習禮、欣賞音樂等可以“陶氣”。
- 示例: “詩書可以陶氣。”(意指閱讀詩書可以陶冶情操性情)
-
今義(更常用):同‘淘氣’
- 釋義: 這是現代漢語中最常用、最普遍的含義。“陶氣”在此處是“淘氣”的異寫或同音替代,指小孩頑皮、不聽話、愛玩鬧、搞小惡作劇。
- 來源依據: 現代權威辭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将“淘氣”列為主詞條,釋義為“頑皮”。雖然“陶氣”寫法在民間或特定方言區可能存在,但标準書面語和規範詞典均以“淘氣”為準。
- 示例: “這孩子真陶(淘)氣,又把玩具拆壞了。”
總結與使用建議:
- 核心區别: 理解“陶氣”的關鍵在于區分其古義(陶冶性情)和今義(同淘氣,指頑皮)。
- 現代規範: 在現代漢語規範使用中,表達“頑皮”之意時,強烈推薦使用“淘氣”。“陶氣”作為“淘氣”的寫法雖可見,但非标準形式,可能引起混淆或被視為錯别字。
- 語境判斷: 若在古籍或非常文雅的語境中見到“陶氣”,需考慮其“陶冶性情”的古義;在日常口語或描寫兒童行為的現代文本中,“陶氣”幾乎等同于“淘氣”。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釋義依據綜合《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編纂原則及規範給出。)
網絡擴展解釋
“陶氣”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áo qì(注音:ㄊㄠˊ ㄑㄧˋ),其基本含義是陶冶性情。以下是詳細解釋:
-
釋義
指通過自然或人為的熏陶來培養、調節人的性情。例如,南朝宋顔延之在《又釋何衡陽書》中提到:“夫陰陽陶氣,剛柔賦性”,意指陰陽調和能陶冶人的内在氣質,剛柔相濟形成性格。
-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古代文獻,多用于描述自然或人文環境對人的性情産生的潛移默化影響,屬于書面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
相關擴展
- “陶”本義為制作陶器,引申為“培養”(如“熏陶”);
- “氣”在此處指人的氣質或精神狀态。
組合後強調通過外界因素塑造内在性情。
總結來看,“陶氣”是一個古典色彩濃厚的詞彙,側重表達性情修養的過程,與當代口語中的“淘氣”(頑皮)完全不同,需注意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隘口案記暴斃産業政策塵襟丑夷楚王祠祠屋大惑不解等當東鄉抖顫二進宮赴節浮切告止幡公金搆築管飼宏裁嘩世取寵澆詭假日街頭劇精潔景龍兢惕京尹疽疣闊朗嬾婦了然于胸連席倫比落葬罵譏滿不在乎梅花參木馬計彭屍瞥忽品官痞氣俏樣子入館三十六物善自處置數參水舂水秀司農算事鐵人通賄頹倚外嬖頑陽違錯顯豔小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