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告止幡的意思、告止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告止幡的解釋

亦作“ 告止旛 ”。 唐 宋 時官吏儀仗,在前引道者所執之旗,上有“告止”兩字,以禁止行人,猶後來所用的“肅靜”、“回避”牌。《新唐書·儀衛志下》:“親王鹵簿。有清道六人……次告止旛四,傳教旛四,信旛八。凡旛皆絳為之。”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三:“今上 熙寧 五年,方講日朔 文德殿 視朝立仗之儀……黃麾幡一,告止幡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告止幡”是唐宋時期官吏儀仗中使用的一種旗幟,主要用于禁止行人通行,相當于後世的“肅靜”“回避”牌。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用途
    告止幡由前導人員執持,旗面寫有“告止”二字,其核心功能是警示行人避讓,維護官吏出行時的秩序。它屬于儀仗隊伍中的一部分,常見于親王、官員的鹵簿(儀仗隊列)中。

  2. 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 唐代《新唐書·儀衛志下》提到親王鹵簿中有“告止旛四”,宋代龐元英《文昌雜錄》也記載了文德殿儀仗中“告止幡”的使用,說明其禮儀功能貫穿唐宋兩代。
    • 别稱為“告止旛”,二者為同一物,字形差異源于古代用字習慣。
  3. 形制與演變
    告止幡以绛色(深紅色)布料制成,屬于儀仗旗幟的一種。隨着朝代更疊,其功能逐漸被“肅靜”“回避”等文字标識取代,但核心作用均為清道示警。

  4. 字義解析

    • “告”意為告知、警示,“止”表示禁止,二字組合直接表明旗幟的用途。
    • 此名稱體現了古代儀仗制度的直觀性與功能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具體儀仗配置或不同朝代差異,可參考《新唐書》《文昌雜錄》等文獻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告止幡》的詞義

《告止幡》是一個詞語,主要指一種傳統的表示告别、終止的标志。通常用于文學作品或者習俗中。

《告止幡》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告止幡》由三個漢字組成:告(gào,表示告别)止(zhǐ,表示終止)幡(fān,表示旗幟)。

部首:告-言字旁;止-止字旁;幡-巾字旁。

筆畫:告-7畫;止-4畫;幡-13畫。

《告止幡》的來源

《告止幡》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其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經過演變和傳承,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告止幡》的繁體

《告止幡》的繁體字為「告止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告止幡》這個詞在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沒有較大差異。

《告止幡》的例句

1. 他手捧着告止幡,向衆人道别。

2. 在故事的結尾,主人公舉起告止幡,意味着他結束了一段旅程。

3. 新郎新娘挂上告止幡,寓意着他們将開始新的生活。

《告止幡》的相關詞語

組詞:

告别、停止、旗幟、終結、結束、離别、告終、終結、頂旗

近義詞:

别離、辭别、辭行、告辭、終了、戛然而止

反義詞:

歡迎、開始、啟動、開端、起步、起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