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兆尹。 漢 張衡 《西京賦》:“封畿千裡,統以京尹。” 唐 韓愈 《京尹不台參答友人書》:“京尹,郡國之首。”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熙寧 元年,狀元 呂公溱 為京尹。”
“京尹”是“京兆尹”的簡稱,指古代中國負責治理國都的官員,其職能相當于現代的首都市長。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京尹即京兆尹,源自漢代官職“三輔”之一,主管京畿地區(都城及周邊)的行政、司法等事務。例如唐代韓愈提到“京尹,郡國之首”,強調其作為地方行政核心的地位。
曆史沿革
職能與地位
京尹直接管轄都城,需處理複雜的政務與社會關系,如唐代杜牧《阿房宮賦》描述的“鈎心鬥角”局面,反映了這一職務的挑戰性。
名稱含義
“京”意為極大,“兆”指數量衆多,合稱“京兆”彰顯國都的規模與重要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曆史典籍等來源。
《京尹》是指古代中國的京城和守衛京城的官員。它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常用于描述古代都城的規模和地位。
《京尹》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亠”和“卩”。其中,“亠”是頭部部首,表示與人相關的事物,“卩”則是卩、卣的舊字形。《京尹》共有6畫。
《京尹》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封建社會,它表示着國都的地位和其中的官員。繁體字“京”和“尹”的形狀與簡體字相似,隻是筆畫更加繁瑣。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京尹”并沒有太大變化。唯一的差異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部分筆畫和結構可能經曆了微小改變,但整體上仍然可以認出這兩個字。
京史、京華、京城、尹職、尹員
都城、中都、京師
邊境、邊陲、邊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