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切的意思、浮切的詳細解釋
浮切的解釋
浮聲與切響。即聲音的平仄。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韋應物》:“詩律自 沉 宋 之下,日益靡嫚,鎪章刻句,揣合浮切,音韻婉諧,屬對藻密,而閑雅平淡之氣不存矣。”參見“ 浮聲切響 ”。
詞語分解
- 浮的解釋 浮 ú 漂在水面上,與“沉”相對:浮橋。浮力。浮标。浮萍。浮泛。浮沉。漂浮。浮光掠影。 表面的:浮皮兒。浮土。浮雕。 空虛,不切實:浮誇。浮華。 不沉靜,不沉着:輕浮。浮躁。 暫時的:浮記。浮支。 可
- 切的解釋 切 ē 用刀從上往下用力:切菜。切除。切磋(本義是把骨角玉石加工制成器物,引申為在業務、思想各方面互相吸取長處,糾正缺點,如“切切琢磨”)。 切 è 密合,貼近:切當(刵 )。切膚(切身)。切己。親
網絡擴展解釋
“浮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詩文音韻的平仄規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浮切”指浮聲與切響,即漢字聲調的平仄之分。其中:
- 浮聲:對應平聲(平緩悠長的聲調);
- 切響:對應仄聲(短促或升降變化的聲調,如上、去、入聲)。
二、曆史出處
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傳·韋應物》中批評當時詩風:“詩律自沉宋(沈佺期、宋之問)之下,日益靡嫚,锼章刻句,揣合浮切,音韻婉諧,屬對藻密,而閑雅平淡之氣不存矣。”
此處“浮切”暗指過度追求平仄雕琢而失去詩歌自然意境的現象。
三、相關延伸
“浮切”與“浮聲切響”同源,後者出自《宋書·謝靈運傳論》:“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強調平仄交替的韻律規則。
四、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古典詩詞音律分析,例如:
- 唐代近體詩格律中,平仄交替是核心要求;
- 宋代詞牌創作也需遵循類似規則。
以上信息綜合了漢典、古籍評注等來源,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唐才子傳》或音韻學專著。
網絡擴展解釋二
《浮切》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浮切(fú qiē)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切割或切斷表面浮出來的部分。它通常用來形容将東西的表面或邊緣部分切割或切斷,使其平滑或整齊。
拆分部首和筆畫:
《浮切》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水(氵)和刀(刂)。其中,水部首表示與水相關的意義,刀部首表示與切割相關的意義。
這個詞的總體筆畫數為11個。
來源:
《浮切》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字中。它是由兩個漢字組合而成的,各自代表着切割和與水有關的意義。由于水在漢字中常表示流動或平滑,刀則表示切割,所以“浮切”一詞形象地描述了将物體表面的部分切割掉的動作。
繁體:
繁體字的《浮切》為「浮切」,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浮切》的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總體而言,它仍然由相同的水和刀部首組成。
例句:
1. 他用刀将水果的皮浮切掉,露出新鮮多汁的果肉。
2. 這位藝術家的作品以浮切技法為主,使得觀衆可以欣賞到作品的多層次之美。
組詞:
與《浮切》相關的一些組詞,例如:浮雕、切片、平切等。
近義詞:
與《浮切》類似的一些近義詞包括:削減、修整、修整、刮掉等。
反義詞:
與《浮切》相反的一些反義詞可以是:增加、堆疊、追加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