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毒瘡和贅疣。 唐 白居易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詩:“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脈;滞則為疽疣,治之在鍼石。”
“疽疣”是一個漢語詞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疽(jū)
指中醫中的毒瘡,表現為局部皮膚腫脹堅硬且皮色不變,屬于化膿性感染的一種。
疣(yóu)
即贅疣,由乳頭狀瘤病毒引起的皮膚病,常見類型包括扁平疣、尋常疣(俗稱“瘊子”),表現為皮膚表面粗糙的丘疹,多出現在面部、手背等部位。
“疽疣”合稱時,字面指毒瘡和贅疣,常用于比喻身體或事物的病變、多餘有害的部分。例如唐代白居易的詩句:“滞則為疽疣,治之在鍼石”,以水流不暢引發瘡疣比喻社會問題需及時治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病症或古詩背景,可參考權威醫學文獻或《白居易詩集》注解。
《疽疣》是一個漢字詞,它的意思是指發炎潰爛的皮膚病或肉體的瘡癰。該字由兩個部首組成:疒和由。其中,疒是疖(jiē)的舊字形,表示疾病;由則是組成這個字的另一個部分。
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疽疣》這個詞的來源較為簡單,它是由兩個相近的概念合并而成的。疖(jiē)指的是一種瘡癰,特指皮膚或黏膜發生炎症後形成的小疱或小膿腫。而由(yóu)在古代漢語中指的是一種肉質塊狀的皮膚或皮下組織的肉疣。
在繁體字中,“疽疣”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中基本保持一緻,隻是筆畫有些微的差異。它們的意思和拼音發音都是相同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疖(jiē)的舊字形為“疢”,由則保持一緻。疖(jiē)代表的是疾病的産生,而由(yóu)代表的是肉疣的形态。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兩個概念逐漸合并成為了現代《疽疣》這個詞。
以下是一些關于《疽疣》的例句:
《疽疣》這個詞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如下:
通過以上的解釋和例句,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疽疣》這個詞,增加我們的詞彙量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