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蟋蟀的别名。 三國 吳 陸玑 《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蟋蟀在堂》:“﹝蟋蟀﹞一名蛬,一名蜻蛚, 楚 人謂之王孫, 幽州 人謂之趣織,督促之言也。裡語曰‘趣織鳴,嬾婦驚’是也。”後以“嬾婦”為蟋蟀的别名。 晉 崔豹 《古今注·魚蟲》:“蟋蟀,一名吟蛩,秋初生,得寒則鳴。一雲 濟南 呼為懶婦。” 宋 楊萬裡 《張功父索餘近詩餘以<南海><朝天>二集示之蒙題七字》詩:“自笑唫秋如嬾婦,可能擊鼓和 馮夷 。”原注:“蟋蟀也,見《古今注》。”一本作“ 懶婦 ”。
2.獸名。 宋 範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獸》:“嬾婦,如山豬而小,喜食禾,田夫以機軸織絍之器掛田所,則不復近。”
“嬾婦”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現多寫作“懶婦”,其核心含義指懶惰、怠惰的婦女。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嬾”為“懶”的異體字,二者在古籍中常通用,如《淮南子·修務訓》提到“嬾婦不思織”,即用“嬾”強調婦女因懈怠而荒廢勞作的現象。
從構詞角度分析,“嬾”由“女”和“賴”組成,本義即指女性依賴他人、不勤勉的狀态。《說文解字注》指出該字“從女賴聲”,形聲兼會意,凸顯古代社會對女性勞動倫理的規訓。在文化意象層面,“懶婦”常被賦予象征意義,如宋代《太平禦覽》引《風土記》載“蟋蟀鳴,懶婦驚”,将秋蟲鳴叫與婦女需及時備冬衣的警示相關聯,反映農耕社會的時間管理觀念。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方言或特定文學語境。教育部《現代漢語常用詞表》未收錄該詞條,但在方言研究著作如《北京話詞典》中仍有“懶婆娘”等派生表述,延續其核心語義。
“嬾婦”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文獻記載和語境:
蟋蟀的别名
根據三國吳國陸玑《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記載,“懶婦”(與“嬾婦”通假)是蟋蟀的别稱,民間有“趨織鳴,懶婦驚”的俗語,形容蟋蟀鳴叫提醒懶散婦女紡織的意象。
一種類似山豬的動物
宋代範成大《桂海虞衡志·志獸》中提到,“嬾婦”形如小山豬,喜食莊稼。農夫通過在田間懸挂紡織工具(如機軸)來驅趕它,防止其破壞農作物。
注意:
矲矮白雪陽春抱官囚拆線朝天搗亂籌決催命符大餐房黨言耽味簟竹東馳西擊短歌跺打鹗眙風鵬跟挂歌詩狗屠軌道衡骨醉海瑞罷官呵奬黃父鬼換轉禍孽餰粥驕侈暴佚痎市靜脈及早巨檻冷霜連犿理刑龍船啰說白道昵交弄巧成拙篷布錢流地畎畝蛆蟝榮敷三龍祠三野灑埽盛際聲諾十箭睢園太湖彤驺土門徒生汪湟先垅小米逍遙自娛下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