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澆詭的意思、澆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澆詭的解釋

謂澆薄欺詐。《新唐書·魏徵傳》:“三代之後,澆詭日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澆詭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澆”與“詭”二字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澆”本義為薄、不厚道,《說文解字》注“澆者,薄也”,引申指社會風氣的浮薄;“詭”則指欺詐、怪異,《廣雅》載“詭,欺也”,《玉篇》釋“詭,怪也”。兩字結合後形成三層含義:

  1. 社會層面

    指世風浮薄詭詐,見于《莊子·繕性》中“澆淳散樸”的語境延伸。明代方孝孺《林君信墓銘》用“俗益澆詭”描述世風日下。

  2. 人性特質

    形容人的狡詐虛僞,《淮南子·齊俗訓》将“澆詭”與“禮義”對立,指代違背本真的行為模式,清代黃宗羲《明儒學案》以此批判僞善風氣。

  3. 文學修辭

    在近代語言運用中可指文字表述的奇谲隱晦,如章炳麟《文學說例》評議戰國策士“澆詭之辭”,此用法多見于學術考據領域。

該詞的詞源演變可追溯至先秦典籍,漢代王充《論衡》已将其作為固定詞組使用,現代多用于哲學、社會學領域的批判性論述。詞性上屬于形容詞,在句子中常作謂語或定語,例如:“澆詭之俗”“人心澆詭”。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澆詭”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āo guǐ,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詞典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1. 核心含義
    “澆詭”指社會風氣或行為“澆薄欺詐”,即浮薄、虛僞、狡詐。例如《新唐書·魏徵傳》提到:“三代之後,澆詭日滋”,意為夏商周之後,社會逐漸變得浮薄詭詐()。

  2. 字詞解析

    • 澆:本義為“澆灌”,引申為“澆薄”(浮薄、不淳厚)。
    • 詭:指欺詐、詭詐,含貶義()。

補充說明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文或學術讨論,形容道德滑坡或世風日下的現象。例如:

“禮崩樂壞,澆詭盛行” —— 描述禮制崩壞後社會的虛僞與欺詐。

建議結合《新唐書》等文獻例句理解其語境,避免望文生義。

别人正在浏覽...

叭啦冰魚伯鹩不歇差次臣工崇雉慈菰道德活動登謌電戟地媪地崩山摧董司喥頭二解風和日暖豐艶撫巡格支格支光撻撻瓜戚灰身泯智婟澤兼覆疾便激發态錦瑟華年凱捷磊落不羇裂裳裹膝淩折嶙嶙鄳阨眇綿米颠名不副實排檔速率平曲千裡之隄,潰于蟻穴前綴清樽卻塵褥攘雞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攝葉實氣視同陌路手敕束緼舉火思無邪鐵叉偉節五蔔武工隊膴然武士道屋鼠卸甲錢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