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懼。《南史·王融傳》:“悚怍之情,夙宵兢惕。” 唐 白居易 《為宰相賀雨表》:“臣等位忝鈞衡,職乖燮理;仰陰陽而增懼,顧霖雨而懷慚。無任兢惕之至!”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之三:“内視自省,兢惕不安。”《清史稿·高宗紀六》:“﹝ 乾隆 五十六年﹞二月己酉,諭:‘朕孜孜求治,兢惕為懷。’”
“兢惕”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īng tì,意為戒懼、謹慎小心,常用于形容因敬畏或責任感而保持高度警覺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現代多用于強調對職責、道德或風險的嚴肅态度,如:“管理者需時刻保持兢惕之心,避免決策失誤。”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源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工具。
兢惕(jīng tì)是一個多音字詞,可以分為兩個部首:八和心。它的總筆畫數為11畫。
《說文解字》中解釋兢為謹慎,勤勉,戒懼,而解釋惕為警惕、戰栗。兢惕的意思是“小心謹慎,警惕戒備”,形容對事物足夠重視、畏懼和小心的心态。
兢惕源自《論語·學而篇》:“兢兢業業”,意為認真而勤奮地工作,努力進取。後來兢惕逐漸演變成對事物保持警惕和提起警覺。
在繁體字中,兢惕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它們的結構和形狀都沒有太大變化,仍然由八和心兩個部首組成。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但兢惕作為一個常用詞彙,其字形和結構并未發生較大的變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
例句:
1. 他從小對學業兢兢業業,終于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2. 在面對挑戰時,要時刻保持兢惕的心态,不放松警覺。
組詞:警惕、戒懼、謹慎、小心、畏懼、重視。
近義詞:警覺、謹慎、小心、戒備。
反義詞:大意、放松、漫不經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