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禮;行賄。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三》:“内豎 王敬 挾臣采藥 江 南,橫索貨寶,痛箠吏民, 吳 越 大被其害。嘗覓金蜈蚣,拷訊無有,裡胥通賄乃喜。” 清 吳振棫 《養吉齋叢錄》卷四:“解元 許秉智 ,書吏子也,通賄得元。” 清 葉夢珠 《閱世編·士風》:“縉紳或有竿牘之私,而無通賄之事。”
“通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基本含義為通過行賄或賄賂的手段達成目的,常用于描述官場腐敗或非法利益交換行為。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古代官場腐敗:
該詞起源于中國古代官場,官員常通過行賄謀取私利。例如,明代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記載,地方官吏因“通賄”逃避刑罰;清代吳振棫《養吉齋叢錄》提到科舉考試中“通賄得元”的現象。
現代語境:
多用于法律、新聞報道等領域,指代貪污受賄、權錢交易等違法行為。例如,描述官員接受企業賄賂以換取政策便利。
通賄行為不僅違背道德,更觸犯法律。中國《刑法》明确規定行賄罪與受賄罪的刑事責任,強調“行賄受賄一起查”的反腐原則。公民應通過合法途徑維護權益,拒絕參與任何形式的賄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案例或法律條款,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古籍原文及法律釋義。
通賄是一個漢字詞語,來源于《紅樓夢》一書。它的意思是通過行賄或賄賂來獲得通融、通關或者解決問題的意思。
通賄的部首是貝,總共有11個筆畫。
通賄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小說《紅樓夢》中。在小說中,一位叫做賈琏的角色抓住了一個通賄官員,使他獲得通向景泰佛的寶物,以此來表達對************現象的諷刺和批評。
通賄的繁體字是「通賄」。
在古代漢字中,通賄的寫法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通字的古代寫法為「」,賄字的古代寫法為「」。
1. 他為了讓建議通過,不得不通賄一些官員。
2. 這個案件牽涉到很多金錢,看來是有人通賄了。
通賄可以組成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賄賂、行賄、賄款等。
與通賄意思相近的詞彙有賄賂、行賄、行賄受賄等。
與通賄意思相反的詞彙有正直、廉潔、公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