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官名。上古時代負責教民稼穑的農官。《呂氏春秋·季冬》:“命司農,計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器械既成,以給司農,司農者,田官也。”《漢書·東方朔傳》:“ 後稷 為司農。” 顔師古 注:“主播種。”
(2).官名。 漢 始置,掌錢谷之事。亦稱大司農,為九卿之一。 漢 建安 改為大農,由 魏 至 明 ,曆代相沿,或稱司農,或稱大司農。 清 代以戶部司漕糧田賦,故别稱戶部尚書為大司農。 清 光緒 年間, 常熟 人 翁同龢 為戶部尚書,世有以“司農常熟世間荒”譏之者。參閱《通典·職官八》、《續通典·職官八》。
"司農"是中國古代官職名稱,其核心職能為掌管國家農業與財政事務。該官職最早見于《周禮》記載的"九卿"制度,曆代職責與品級存在演變:
1. 職權範疇 漢代司農位列九卿,主管全國田租、口賦、鹽鐵專賣及均輸平準事務。據《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其屬官包括太倉令(掌糧儲)、均輸令(掌物資調配)等五令丞。唐代改制為司農寺,主司倉儲管理與官營作坊,《新唐書·百官志》載其管轄上林署、太倉署等二十餘署。
2. 曆史沿革 秦代稱"治粟内史",漢景帝更名"大農令",漢武帝時确立"大司農"官稱。北魏時期首次出現"司農"簡稱,隋唐時期形成完整的三省六部制框架下,司農寺與戶部形成職能互補體系。明代該官職并入戶部,清代徹底廢除。
3. 文化延伸 司農印信作為重要權力象征,出土的"大司農平斛"等青銅器印證其度量衡管理職能(詳見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數據)。文學作品如《三國演義》多次出現"司農"官職,多指代掌管國家經濟命脈的重臣。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周禮》《漢書》、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職官數據庫)
“司農”一詞的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其曆史演變和職能如下:
上古時期的農官
作為官職名稱,“司農”最早指負責農業管理的官員,主要職責是教導百姓耕種技術、管理農具和播種事務。例如《呂氏春秋》記載“命司農,計耦耕事”,說明其與農業生産直接相關。
漢代至明清的財政官職
補充說明:部分文獻(如、4)提到“司農”作為成語的比喻義,但此用法較為少見,主要仍以官職解釋為核心。
愛氣安民告示綁帶保白苞丘閉塞眼睛捉麻雀避災不覊差勇叨懫洞釋敦脄犯床非分之念公鉏寒冬臘月呵禁閡窒宏議畫虎還書讙谑彗日堅持借火吉祝客服醪膳勞務出口斂死烈轟轟令族亂片子猛不乍閩派甯波市平泉莊破家蕩産七十二營傷弓之鳥善壤示樣帥府贖杖攤破童妙鼍吼往朝忘家狗王路文明棍洿辱纖趺銜疚先親憲司潚率細婢謝山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