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樸斫之材”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經過初步加工但尚未完全成器的材料,比喻具備潛力但尚未完全展露才能的人或事物。其核心含義強調“未完成态”,需進一步雕琢。
2. 出處與典故
源自晉代葛洪《抱樸子·博喻》:“仲尼似喪家之狗,公旦類樸斫之材。”。其中“公旦”即周公旦,以他為例說明即便賢能之人,若未遇時機或未充分曆練,也可能像未雕琢的木材般未被世人察覺價值。
3. 用法與語境
4. 相關拓展
該成語與“璞玉渾金”“大器晚成”等詞有相似意境,但更強調“已進行基礎加工”的中間狀态。例如提到周公德才兼備卻因外表樸素被比作樸斫之材,說明内在潛力需通過實踐顯現。
參考資料:可通過《抱樸子》原典()或成語詞典()查閱更詳盡的古文用例。
《樸斫之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處理器物的功夫和能力。指人的材料、才能或态度不好,沒有什麼可取之處。
《樸斫之材》的拆分,可以分為兩個部分:樸和斫。
樸的部首是木,筆畫數是5;斫的部首是斤,筆畫數是5。
《樸斫之材》的來源是出自《晉書·裴秀墓志銘》:“是猶郡守之勳也,然庖人之材,則盛非斬世所勝,作其事從最,去其慮以汲材,平不嚴登臨,樸斫焉。”
《樸斫之材》的繁體字為「樸斫之材」。
在古時候,漢字「樸斫之材」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的書寫形式在不同的時代有所變化。
他雖然是公司的高級經理,但工作能力很差,完全是樸斫之材。
樸實、樸素、斫雕、斫削、材料。
庸才、平庸、碌碌無為。
傑出、優秀、才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