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勉勵。《北齊書·崔昂傳》:“ 昂 素勤慎,奉勑之後,彌自警勗,部分科條,校正今古所增損十有七八。”
“警勗”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ǐng xù,其含義為警惕勉勵,常用于表達對自身或他人的告誡與激勵。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構成
出處與用法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例如《北齊書·崔昂傳》中記載:“昂素勤慎,奉勑之後,彌自警勗,部分科條,校正今古所增損十有七八。”
此例中,“警勗”形容崔昂在接到朝廷命令後,更加自我警示并勉力完成任務,體現出自律與責任感。
現代適用性
現代漢語中,“警勗”使用頻率較低,屬于較為文雅的書面語,常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創作中。其近義詞包括“警戒”“勖勉”等,但“警勗”更強調警惕與激勵的雙重含義。
若需進一步探究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北齊書》等史書原文。
警勗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言和勞,總共有9畫。
警勗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官》中,意為警戒、提醒。在古代,勗字用于形容軍隊戰鬥中的警戒、警戒敵情等。
警勗的繁體字為警勷。
在古時候,警勗字可采用曾、已、兾、侗等寫法。
1. 警勗他們不要忘記學習的重要性。
2. 警勗大家注意安全,避免發生意外。
警告、警示、警惕、告警等。
警告、警示、警惕等。
寬容、縱容、放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