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逃亡者原住的房屋。語本 唐 聶夷中 《詠田家》:“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隻照逃亡屋。” 宋 張耒 《海州道中》詩之二:“逃屋無人草滿家,纍纍秋蔓懸寒瓜。” 宋 嶽珂 《桯史·開禧北伐》:“道旁逃屋皆是,臭不可近。”
“逃屋”是一個源自古典詩詞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詞語基本解釋
“逃屋”指逃亡者留下的空置房屋,常用來描繪戰亂、賦稅壓迫下百姓流離失所的景象。該詞由“逃亡”和“屋舍”組合而成,強調房屋因主人被迫逃離而荒廢的狀态。
二、文學出處與演變
三、文學意義
該詞在古代詩詞中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色彩,常與“绮羅筵”(富貴宴席)形成對比,揭露階級矛盾,表達對底層民衆的同情。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逃屋”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曆史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其象征意義。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分析,可參考古籍文獻或相關解析資料。
逃屋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逃和屋。逃的意思是逃離、避開;屋的意思是房子、住宅。因此,逃屋的意思是逃離住宅,通常指逃離自己的家。
逃屋的部首是⻍(辶),它常常用來表達與行動有關的意義。逃屋共有9畫。
逃屋在繁體字中保持一緻,仍然寫作「逃屋」。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逃屋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唐代的《說文解字》中以「遶」字代替了現代的「逃」字。不過,整體的字義和結構沒有變化。
1. 父母不在家,他便逃屋出去玩。
2. 那個小女孩膽小怕黑,晚上總是逃到客廳和父母一起睡覺。
逃匿、逃亡、逃脫、逃竄。
逃離、逃走、遁走、溜走。
回家、歸宿、入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