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牧。亦指牧苑。 唐 王起 《萬年縣試金馬式賦》:“比懸衡於天下,則稱驥德頌駉牧者,未若似是而非,常以馬而喻馬。” 章炳麟 《封建考》:“駉牧不治,犀象突人,戎貉相捽,故中國日削,而文化局于王都,由藩衛素弱也。”
“駉牧”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駉”和“牧”二字組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釋義綜合分析:
字義拆解
複合詞義
使用場景 該詞主要用于古代文獻,尤其是涉及畜牧管理、政治制度的文本,現代漢語已罕見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漢典()和《說文解字》等字源工具書。
駉牧(jū mù)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馬(駉,jū)和牧(mù)。它有着豐富的含義和用法。
駉的部首是馬,它的筆畫數為13畫;牧的部首是牛,它的筆畫數為9畫。
駉牧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古代,駉牧主要指馬匹被放養在野外草原上的一種養殖方式。
在繁體字中,駉牧被寫作駉牧,保留了原本的意思和形狀。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駉牧的古代寫法為駉牧。可以看出,在字形上有一些細微的差别,但整體上仍可認出駉牧的意義。
1. 我們需要駉牧師來照顧這些馬匹。
2. 駉牧是草原民族一種重要的生活方式。
1. 駉馬(jū mǎ):指騎乘的馬匹。
2. 牧場(mù chǎng):指專門用來放養牲畜的大片土地。
近義詞有駿馬、野馬、放牧等。
反義詞有束縛、打馬、收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