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共憤的意思、人神共憤的詳細解釋
人神共憤的解釋
人和神都憤恨。形容民憤極大。
詞語分解
- 人神的解釋 .先祖的神靈。《後漢書·隗嚣傳》:“宜急立高廟,稱臣奉祠,所謂‘神道設教’,求助人神者也。”《南史·宋武帝紀》:“宗祀絶饗,人神無位。”.人與神。 漢 班固 《東都賦》:“人神之和允洽,羣臣之序既肅
- 憤的解釋 憤 (憤) è 因不滿而忿怒或怨恨:氣憤。憤悱(郁悶)。憤慨。憤怒。憤然。悲憤。激憤。憤恚。公憤。義憤填膺。憤世嫉俗。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人神共憤”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某種行為或事件極其惡劣,達到了讓人類和神靈都共同憤怒的程度。它強調罪惡滔天、天理難容,常用來譴責那些極其不道德、傷天害理或罪惡深重的行徑。
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字面含義:
- 人: 指人類。
- 神: 指神靈、天地神明。
- 共: 共同、一起。
- 憤: 憤怒、憤恨。
- 合起來就是:人類和神靈都(對此)感到憤怒。
-
引申義與核心内涵:
- 形容罪惡極大: 指所做的事情性質極其惡劣,違背了基本的人倫道德和天地法則,其嚴重程度不僅激起了所有人的公憤,甚至連超自然的神靈都無法容忍。這體現了行為或事件在道德層面上的極端敗壞。
- 強調普遍憤慨: “人神共憤”表達的憤怒是極其廣泛和深刻的,超越了個人或群體的範疇,達到了“天地不容”的地步。它象征着一種最高級别的道德譴責。
- 程度副詞的作用: 這個成語本身帶有強烈的程度修飾意味,用于強調事件或行為的惡劣性質達到了頂點。
-
用法:
- 通常作謂語、定語或賓語。
- 用于描述戰争罪行、嚴重背叛、極端殘忍、大規模欺詐、嚴重貪污腐敗等引起社會公憤的重大惡性事件。
- 例句: 侵略者犯下的屠殺罪行,真是人神共憤。
-
出處與權威參考:
- 該成語曆史悠久,其思想源頭可追溯至古代典籍中對“天怒人怨”的表述。較為直接的出處可見于唐代文獻。
- 《左傳·昭公二十年》 中已有類似思想的萌芽:“神怒民痛,無悛于心。” 意指神靈發怒,百姓痛苦,而(統治者)仍無悔改之心。這體現了天人感應的思想,為後世“人神共憤”的形成提供了基礎。
- 《北夢瑣言》 (宋代筆記小說集,記載唐五代事) 等後世文獻中可見到更接近“人神共憤”的表達和使用。成語的形成是一個漸進過程,其成熟形态在唐宋時期已廣泛應用。
- 權威詞典釋義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對“人神共憤”有明确收錄和釋義,是大型權威漢語工具書。其釋義強調“人和神都為之憤怒,形容民憤極大”。
- 《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作為現代漢語的規範詞典,對常用成語“人神共憤”有标準解釋,指“形容民憤極大”。
- 《成語大辭典》(各類版本):各種綜合性的成語辭典都會收錄并詳細解釋該成語的含義、出處及用法。
“人神共憤”是一個語義極重的成語,核心意思是形容行為或事件惡劣到極點,激起了人類和神靈共同的、極度的憤怒,象征着對極端罪惡的最高道德審判。它源于古代天人感應的思想,并在後世典籍中逐漸定型,是漢語中表達強烈道德譴責的經典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
“人神共憤”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rén shén gòng fèn
- 注音:ㄖㄣˊ ㄕㄣˊ ㄍㄨㄥˋ ㄈㄣˋ
- 含義:形容人和神都感到憤怒,指某人的行為或事件引發極大的民憤,甚至引起天怒。
出處與典故
- 最早文獻記載:出自《舊唐書·于柚傳》:“肆行暴虐,人神共憤,法令不容。”。
- 曆史背景:東晉袁宏《後漢紀·桓帝紀》中曾用此詞批判權臣梁冀的暴行,暗指其惡貫滿盈,引發衆怒。
用法與語境
- 語法結構:主謂式,通常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 適用場景:多用于描述統治者、當權者的殘暴行徑,或社會影響極壞的事件,例如:“惡已貫盈,人神共憤。”(明·許仲琳《封神演義》)。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天怒人怨、民怨沸騰、天理不容。
- 反義詞:人棄我取(僅個别文獻提及,需結合語境使用)。
示例與延伸
- 例句:
- 橫征暴斂的統治最終導緻人神共憤。
- 貪官污吏的惡行令人神共憤。
“人神共憤”強調極端惡劣的行為引起普遍憤慨,既反映民衆情緒,也帶有道德批判色彩,常用于文學或嚴肅社會議題的表述中。
别人正在浏覽...
熬茶背偻丙鑒不忮不求采折钗分暢暢婵聯顫澀沖損伺候鼎科冬裘夏葛鬥檢封短訊鵝籠書生非儀風覽負對高幨歸旅貴任寒踬含咀厚今薄古穢物虺蜥交精涓微苛暴纜索列強流謙論隲馬鬣封冒濫娜袅難蔭生年底泥弓諾責骿骭飄沒蘋末前言橋鄣情話趣禍殺價善心生疾生獰世道人心失魄松脆妥首帖耳完強僞鳳文令霧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