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逃屋的意思、逃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逃屋的解释

指逃亡者原住的房屋。语本 唐 聂夷中 《咏田家》:“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綺罗筵,只照逃亡屋。” 宋 张耒 《海州道中》诗之二:“逃屋无人草满家,纍纍秋蔓悬寒瓜。” 宋 岳珂 《桯史·开禧北伐》:“道旁逃屋皆是,臭不可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逃屋是汉语中的古语词,指因逃亡而空置的房屋,特指百姓为躲避赋税、战乱或灾祸弃家逃亡后留下的空屋。该词承载着古代社会动荡背景下民生疾苦的历史印记,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作品。


一、释义与用法

  1. 核心含义

    “逃屋”由“逃”(逃亡)与“屋”(房舍)组合而成,字面指“逃亡者留下的房屋”。引申为因人口逃亡而荒废的居所,反映古代苛政、战乱导致的民生凋敝现象。

    例:唐代杜荀鹤《题所居村舍》诗:“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兵。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其中“田废春耕”即暗含“逃屋”之景。

  2. 历史语境

    该词常见于描述赋税沉重或社会动荡的文献。如《旧唐书·李渤传》载:“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今才百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此处“逃户”即制造“逃屋”的主体。


二、权威来源与文献依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明确收录“逃屋”词条,释义为:“逃亡者遗弃的屋舍。”详见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卷第789页。

    来源:汉语大词典数据库(需订阅访问)。

  2. 《辞源》(第三版)

    释作“逃亡者所遗空屋”,并引宋代叶适《实谋》文:“今天下之逃屋,不可胜数。”佐证其历史用法。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修订版。

  3. 古典文献例证

    • 宋代叶适《实谋》:“州县困匮,逃屋绝田,赋税无入。”
    • 明代《万历会计录》:“清查逃屋荒地,以补税粮缺额。”

三、语义关联与演变


四、学术研究参考

  1. 历史学视角

    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指出,唐代“逃户”现象催生大量“逃屋”,成为均田制瓦解的标志之一(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 语言学分析

    王力《古汉语字典》将“逃屋”归为“偏正式合成词”,强调其“动作+受事”的构词逻辑(中华书局2000年版)。

(注:部分古籍原文需通过《中国基本古籍库》或《中华经典古籍库》在线平台检索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逃屋”是一个源自古典诗词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词语基本解释
“逃屋”指逃亡者留下的空置房屋,常用来描绘战乱、赋税压迫下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该词由“逃亡”和“屋舍”组合而成,强调房屋因主人被迫逃离而荒废的状态。

二、文学出处与演变

  1. 源头:最早出自唐代诗人聂夷中的《咏田家》:“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此处“逃亡屋”是“逃屋”的同义表达,反映民生疾苦。
  2. 宋代用例:
    • 张耒《海州道中》用“逃屋无人草满家”描绘荒芜场景;
    • 岳珂《桯史·开禧北伐》以“道旁逃屋皆是”记录战乱后的凄凉。

三、文学意义
该词在古代诗词中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常与“绮罗筵”(富贵宴席)形成对比,揭露阶级矛盾,表达对底层民众的同情。

四、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逃屋”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研究或历史语境中,需结合具体文本理解其象征意义。如需更多例句或近义词分析,可参考古籍文献或相关解析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案诛杯楼北山文波波刦刦布鲁塞尔逋亡牀上叠牀触景大都點絳脣点撆蹀足独角沌沌浑浑发慌風謗风乐封土浮目甘得龟藏六矫柔造作交卸家园掎拔鮆刀鱼节节败退经帏搢曶进门喜蠲阁獧巧桔皋老虔婆乐天沴瘥米泔水牛溲马渤瞥尔千夫所指潜却倾寤秋刷弃移祛风散游山泥四合院儿坛畤痛砭铜竹律退直晚阴握刀纹祥妖献享贤彦谐奴胁士犀角烛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