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畢辭的意思、畢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畢辭的解釋

盡所欲言。《楚辭·九章·惜往日》:“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 王逸 注:“陳言未終,遂自投也。”《韓非子·存韓》:“願大王幸使得畢辭於前,乃就吏誅不晚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畢辭"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語境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籍用例,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以下兩點:

一、指完整表述的結束語或總結性文辭

"畢"有"完結、完全"之義,"辭"指言辭或文句。"畢辭"強調對某一觀點、事件或情感的完整陳述,常見于正式場合的結語部分。例如在奏章、論說文結尾處,用"畢辭"收束全篇,體現邏輯的完整性。

例證: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賈誼《吊屈原賦》:"訊曰:……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懷此都也?" 此"訊曰"部分即為全文的"畢辭",總結對屈原遭遇的慨歎。

二、表示竭盡言辭以達意

引申義指用盡所有言辭表達心意,常見于抒情或辯論文本,強調言語的徹底性與情感的傾注。

例證:

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賈誼)欲畢辭以谏,而文帝之不己聽也,則其志荒矣。" 此處"畢辭"指賈誼竭力進谏的言辭。


權威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釋"畢辭"為:"謂把話說完",引《楚辭·九章》用例佐證。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年版,第6卷 第1263頁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标注"畢"含"盡、完全"義項,"辭"作"言辭"解,二者合成詞強調言辭的完整性。

    來源: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第48頁、第235頁

  3.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畢"字注:"田網也,引申為盡也","辭"字注:"說也",從字形本源佐證詞義構成。

    來源:中華書局2013年整理本,卷四

注意:現代語境中"畢辭"已罕用,需注意其古典色彩。研究時需結合具體文獻,避免脫離語境的泛化解讀。

網絡擴展解釋

"畢辭"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盡所欲言,指将想要表達的内容全部陳述完畢。以下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例證

  1. 《楚辭·九章·惜往日》
    “不畢辭而赴淵兮,惜壅君之不識。”

    • 解析:屈原在未完成谏言時投江,表達對君主昏聩的痛惜(、)。
    • 王逸注:“陳言未終,遂自投也”,強調言辭未盡導緻的遺憾。
  2. 《韓非子·存韓》
    “願大王幸使得畢辭於前,乃就吏誅不晚也。”

    • 解析:說話者請求在陳述完所有觀點後再接受處罰,體現“畢辭”的鄭重性(、)。

三、用法與語境


四、相關詞彙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楚辭》《韓非子》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霸陵岸報谒卑約不該布總镵石瞠乎後矣帶持倒置二次元二祧方骧蜚蛭風信分門書服更勾捕鈎谶珪玠聒氣古田會議鶴紋烜卓琥珀拾芥夾闆氣疾疠筋痿疚心疾首鞫勘款子枯根鵾瑟老色雷害林狖龍鐘輪廓嫚戾梅雨平橋千乘萬騎清濟情鐘蛩蹷妻小權奇人潮肉醬辱抹商憑順俟束題台曆騰呼殄墜枉費心計忘顔渥丹下眼觑邪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