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楊伯峻 注:“棼,音汾,紛亂之意。”後因以“絲棼”形容紛繁紊亂。《關尹子·三極》:“聖人道雖虎變,事則鱉行;道雖絲棼,事則棊布。” 宋 王禹偁 《單州成武縣行宮上梁文》:“皇綱於是絲棼,黔首以之瓜割。” 明 宋濂 《鳳陽單氏先茔碑銘》:“掩耳不聞,亂如絲棼。” 明 梅鼎祚 《玉合記·道遘》:“這相逢有緣,似環解重連,絲棼難斷。”
“絲棼”一詞的釋義存在兩種不同角度的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綜合理解:
1. 本義:紛繁紊亂(源自《左傳》典故) 《左傳·隱公四年》記載:“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其中“棼”指紛亂。此處的“絲棼”比喻事物如理絲般越處理越混亂,強調複雜無序的狀态,常用于描述抽象事物的繁雜性。
2. 引申義:細小微末(現代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中,“絲”指細小,“棼”指木屑,組合後形容事物的細微之處或人的計較性格。例如描述某人過度關注瑣碎細節,或物品的精細部分。
使用注意:
《絲棼》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絲細而分散的樣子。它的拆分部首是“纟”和“木”,拆分後的筆畫數為9畫。
《絲棼》由古代的《爾雅》一書中引用,是一個古老的詞彙。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絲棼」。
在古時候,絲棼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區别,但大緻上保持與現代寫法相似。它仍然由“纟”和“木”組成,并且仍然為9畫。
1. 散發着絲棼的陽光透過枝葉間的縫隙,照耀着小溪。
2. 這幅畫把樹葉上的絲棼描繪得非常細膩。
3. 夜幕降臨時,星空中點綴着微弱的絲棼光芒。
組詞:絲細如棼、細如棼絲。
近義詞:細絲、纖維、絲線。
反義詞:粗糙、粗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