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蠛蠓之類的小飛蟲。《紅樓夢》第三一回:“難道那些蚊子、虼蚤、蠓蟲兒、花兒、草兒、瓦片兒、磚頭兒,也有陰陽不成?” 章炳麟 《新方言·釋動物》:“今所在謂亂飛小蟲如蚋者為蠓蟲, 廣東 謂之蠛子。” 姚雪垠 《長夜》三二:“固然你平常不信報應,可是蠓蟲過去都有影,雪裡能埋住死屍麼?”
蠓蟲是雙翅目蠓科昆蟲的統稱,具有以下特征和習性:
蠓蟲體型微小,體長1-4毫米,肉眼觀察類似芝麻粒,常見于草叢、樹叢等潮濕環境。其名稱在漢語中常代指蠛蠓等小飛蟲,文學作品如《紅樓夢》和《長夜》均以蠓蟲比喻細微事物或密集群體。
我國北方5-8月、南方4-10月為活躍期,全球已知約4000種,中國記錄吸血蠓超300種。
如需進一步了解蠓蟲分類或防治方法,可查閱昆蟲學專業資料或公共衛生指南。
蠓蟲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一種昆蟲,通常指小型的蚊子、蠅子或其他類似的飛蟲。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分别是虍和蟲,部首虍是虎的本意,意味着這種昆蟲可能與虎有相似的特征或者習性。而部首蟲表示它屬于蟲類。
蠓蟲一詞的來源非常古老,最早出現在《爾雅》這部書籍中,《爾雅》是戰國時期的一部字書,用來解釋古代漢字的意義和用法。
蠓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蟒蟲。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蠓可以寫作螟,而蟲的字形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像蚊字的蟲。
1. 夏天的黃昏,蠓蟲嗡嗡地飛舞在田野上。
2. 夜晚,蠓蟲的叫聲總是讓人難以入眠。
組詞:蠓蛇、蠓批、蠓蠓欲逝。
近義詞:蛆、蟲子。
反義詞:鳳蝶、蜜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