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微不足道的壞人上竄下跳,興風作浪。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中:“小丑跳梁,潢池弄兵,原屬常有之事。” 清 夏燮 《中西紀事·粵東要撫》:“當 粵 中告警之時,官兵無不引領而望,以為某處調兵數千,某處調兵數百,指日雲集,似此小丑跳梁,不難即日盪平。”
“小丑跳梁”是一個漢語成語,常與“跳梁小丑”混用,兩者含義相近,均用于形容卑劣之人的行徑。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微不足道的壞人上竄下跳、興風作浪,比喻能力不足卻猖狂搗亂的人,最終成不了氣候。
核心來源
成語最早可追溯至《莊子·逍遙遊》,其中提到:“子獨不見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此句以狸貓(小動物)的跳竄比喻小人作亂。
曆史引用
宋代《宋史·張景憲傳》曾用“小丑跳梁”描述邊境動亂,暗指作亂者無足輕重:“小丑跳梁,殆邊吏擾之耳。”
《小丑跳梁》這個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在公衆面前盡情表演,引人注目但欠缺真正才華或内在品質的行為。正如小丑在馬戲團中的角色一樣,這個詞被用來形容那些通過誇張的表演、滑稽的舉止以及不切實際的言辭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小丑跳梁》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第一個字“小”是由“⼩”部首構成,筆畫數為三;第二個字“丑”則由“⼤”部首構成,筆畫數為五。
該詞的來源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的文化傳統,尤其是戲曲和馬戲團。在古代戲曲演出中,小丑是一個有特殊氣質和技藝的角色。而在馬戲團中,小丑常常擔任娛樂觀衆的角色,他們會進行滑稽搞笑的表演來帶給人們歡樂。
另外,在繁體字中,“跳梁”一詞的書寫稍有不同。繁體字中的“跳”字為「跳」,而“梁”字則為「樑」。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小丑跳梁》的兩個字古時候的寫法如下:
小:ㄒㄧㄠˇ
丑:ㄔㄡˇ
以下為《小丑跳梁》這個詞的例句:
1. 他在會議上像個小丑跳梁,完全沒有解決問題的實質性方案。
2. 馬戲團中的小丑總是跳梁歡樂地為觀衆們奉獻精彩的表演。
組詞:小丑劇、小丑角色、跳梁小丑、梁上君子、梁柱。
近義詞:滑稽、搞笑、鬧劇、滑稽戲。
反義詞:嚴肅、莊重、謹慎、正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