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寄書雁的意思、寄書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寄書雁的解釋

漢武帝天漢元年,蘇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後匈奴與漢和親,漢使複至匈奴。武等"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單于不能隱匿,遂放還蘇武等人。後因以雁稱書信或送信的人,以"寄書雁"﹑"寄書鴻"﹑"鴻雁"稱送信的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寄書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詞彙,其本義指代傳遞書信的大雁,常用于詩詞文賦中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或音信難通的怅惘。該詞源自中國古代“鴻雁傳書”的傳說,最早可追溯至《漢書·蘇武傳》記載的“雁足系帛書”情節。唐代詩人杜甫曾在《月夜憶舍弟》中寫道“寄書長不達”,暗合鴻雁傳信受阻的意象,宋代詞人晏幾道《蝶戀花》中“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也沿用了這一文化符號。

從構詞法分析,“寄書雁”屬于偏正結構複合詞:“寄”為寄托、傳遞的動作,“書”指代書信,“雁”即候鳥大雁,三者結合後形成固定搭配,特指承擔信息傳遞功能的自然媒介。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釋義為“古人謂雁能傳書,故稱”,強調其文化象征屬性而非實際生物功能。

在語言學層面,該詞承載着中國古代“天人感應”的哲學觀,将候鳥遷徙規律與人類情感聯結,如王灣《次北固山下》“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即以雁為媒介構建空間思念。需要注意的是,這類典故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領域,日常口語已較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寄書雁”是中國古代文學中一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典故詞彙,其含義和背景主要與漢代蘇武的故事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典故

“寄書雁”的典故源自《漢書·蘇武傳》。漢武帝時期,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曆經多年囚禁。匈奴與漢朝和親後,漢使再次前往匈奴要求釋放蘇武。漢使根據蘇武的計策,假稱漢武帝在上林苑射獵時,發現一隻大雁腳上系有帛書,信中寫明蘇武等人被囚禁的地點。匈奴單于無法繼續隱瞞,最終釋放了蘇武。

二、語義演變

  1. 代指信使或書信
    因大雁傳遞書信的典故,古人常以“寄書雁”“鴻雁”等詞象征書信或信使。例如,唐代杜甫《寄李十二白》中“寄書元有雁,食雪不離羊”即借用此意。

  2. 文學中的情感寄托
    大雁具有遷徙習性,常被文人用來表達思鄉、懷人等情感。如宋代晏殊《清平樂》中“鴻雁在雲魚在水,惆怅此情難寄”即通過鴻雁傳遞書信的意象抒發思念。

三、相關詞彙

四、辨析與補充

需注意,“寄書雁”與“信鴿”不同,前者特指大雁,且源于曆史典故;後者是實際用于傳信的工具,多見于歐洲曆史。部分現代解釋可能混淆兩者(如提到“信鴿”),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若需進一步了解蘇武故事的細節或相關詩詞引用,可查閱《漢書》或古典詩詞集。

别人正在浏覽...

慚沮岔出敞篷車到耳登高自卑東方未明非不風瘧封鎮輔濟公婆怪陋灌瓜桂椒孤塞海西漢綱鴻紛黃杜毀膳回陽減克精巧驚瞻饑年緊事抉摘局碎克敵制勝寬平勒緊斂翅亂流秘閣帖南北軍能言善辯廿四堆庖馔片甲無存飄鄉千伯旗旒耆夙讓路饒侈上宅耍龍松柏寒盟攤書擁百城逃行題引通領汪浪惟利是視吳撥四無家無室無漏帳鄉衡髇兒銷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