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陶韋的意思、陶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陶韋的解釋

(1). 晉 代詩人 陶潛 與 唐 代詩人 韋應物 的并稱。 元 鄭元祐 等《學詩齋聯句》:“直登 陶 韋 奧,旁摩 鮑 謝 壘。” 清 翁方綱 《<陶廬雜錄>序》:“﹝ 法式善 ﹞多蓄古今人集,閎覽彊記,而專為 陶 韋 體。故以詩龕自題書室,又以 陶廬 為號。”

(2).制陶和制革。泛指從事手工勞動。 章炳麟 《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自是以降,乃以蒙學課本,為之講説形體音訓。根柢既成,後雖廢學習農圃陶韋之事,以之記姓名而書簿領,不患其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陶韋"是中國古代文學批評中一個重要的并稱術語,特指東晉詩人陶淵明與唐代詩人韋應物。這一并稱源于二人詩歌風格上的内在聯繫與後世文人的推崇,主要體現以下核心含義:

  1. 淡遠自然的詩風典範: "陶韋"并稱的核心在于二人詩歌共有的沖淡平和、自然真淳的美學特質。陶淵明開創田園詩派,其詩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語言質樸卻意境深遠,充滿對田園生活和自然之美的熱愛,體現了返璞歸真的哲學追求。韋應物則擅長山水田園詩,其詩如"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風格高雅閑淡,在描繪自然景物中寄托了超脫世俗的情懷。後世将二人并提,正是推崇他們不事雕琢、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來源參考:《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隱逸情懷與高潔人格的象征: 這一并稱也承載着對兩位詩人高尚情操與隱逸精神的推崇。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其詩是其安貧樂道、堅守本真人格的寫照。韋應物雖曾為官,但後期詩作多流露出對官場的厭倦和對閑適隱逸生活的向往,其清高淡泊的品格與陶淵明一脈相承。"陶韋"因此成為士大夫心中淡泊名利、寄情山水、保持精神獨立的文化符號。來源參考:《陶淵明集校箋》(龔斌校箋)、《韋應物集校注》(陶敏、王友勝校注)。

  3. 文學史上的并稱傳統與影響: "陶韋"作為固定的并稱術語,其形成和流傳本身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品評傳統。宋代以降,文人學者如蘇轼、朱熹等常将二人相提并論,高度評價他們在詩歌藝術上達到的"平淡有思緻"的境界。這一并稱不僅概括了兩位詩人的共性,也深刻影響了後世對詩歌美學理想的理解,成為評價類似風格詩人的重要标尺。來源參考:《宋詩話全編》(吳文治主編)、《曆代詩話》(何文煥輯)。

"陶韋"一詞,在漢語詞典及文學史語境中,專指陶淵明與韋應物這兩位詩人及其所代表的詩歌風格與精神境界。它象征着自然沖淡、含蓄隽永的詩風,承載着追求本真、超然物外的隱逸情懷,并體現了後世文人對這種美學理想與人格魅力的高度認同和傳承。這一并稱是理解中國古典詩歌審美傳統的重要切入點。

網絡擴展解釋

“陶韋”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1. 晉代詩人陶潛與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并稱

這一用法常見于文學領域,指兩位詩人在詩歌風格或文學地位上的關聯。例如:

2. 制陶和制革的合稱

泛指傳統手工勞動,屬行業術語。例如: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用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元明清相關詩文集(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堵如故班立村球盜獵雕飕斷講敦琢法國匪民改點篙人高軒公訴弓腰人皓霰和而不同滑行昏晝豁浪賤處焦巴巴腳蹬子讦揚敬禮精衛積貯苛煩硍朱阃司量核蓮經連六鳌林務員六臂三頭柳籠栲栳留馬門着謀智槷刖琵琶胡語旗開馬到輕重緩急三尺上辰舍縱飾畫守政衰秏水利工程説夢燧色談情說愛挑腳漢鐵鎖銀鈎銅台投案頭蠟霧壑無強烏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