阃司的意思、阃司的詳細解釋
阃司的解釋
明 代地方軍事機構“都司”的别稱。 明 劉基 《夏夜台州城中作》詩:“傳聞逆黨尚攻剽,所過邱隴皆成童。閫司恐畏破和議,斥堠悉罷雲邊烽。”
詞語分解
- 阃的解釋 阃 (閫) ǔ 門檻,門限:“送迎不越阃”。 特指城郭的門檻:“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軍制之”。阃外。 統兵在外的将軍:“即具以北虛實告東西二阃”。阃職。 内室,借指婦女:阃闱。阃奧。阃德(借指
- 司的解釋 司 ī 主管,操作:司法。司機。司令。司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儀器,為現在指南針的始祖)。司空(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長官;b.複姓)。司徒(a.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長官,後為
網絡擴展解釋
“阃司”是明代地方軍事機構“都司”的别稱,主要用于文獻或特定曆史語境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
基本定義
“阃司”指明代地方軍事管理機構“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的别稱。都司是明代省級軍事管理機構,負責統轄衛所、管理軍務,與布政使司(行政)、按察使司(司法)并稱“三司”。
-
詞源與構成
- 阃:原指門檻或内室,引申為軍事統轄權(如“阃外”代指将帥在外統軍)。
- 司:意為管理、主持,此處指機構。
組合後,“阃司”強調對軍事事務的管轄職能。
-
文獻例證
明代劉基在《夏夜台州城中作》中寫道:“阃司恐畏破和議,斥堠悉罷雲邊烽”,描述阃司因擔心破壞議和而撤除邊防警戒,反映其軍事決策職能。
-
曆史背景
都司作為明代地方軍事核心機構,下轄衛所士兵,負責防禦、屯田等事務。其别稱“阃司”多出現于詩文或非官方記載,體現文人雅稱習慣。
網絡擴展解釋二
《阃司(kǔn sī)》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阃司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門衛、門房。在古代,阃司負責守衛城門,管理進出的人和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
阃司的拆分部首是門和害,其中門表示門衛的職責,害則表示防衛的作用。阃司共有9個筆畫。
來源
阃司來源于古代的官僚制度。在古代朝廷中,每個城門都設有阃司,負責守衛城門,檢查進出的人員和物品,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繁體
阃司的繁體字為閫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阃司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比如,在《說文解字》中,阃司的寫法為門害,而在《康熙字典》中,阃司的寫法已經演變為門子。
例句
1. 城門前站着一位阃司,仔細檢查進出的行人。
2. 阃司負責城門的開閉和巡查,确保城市的安全。
組詞
組詞方面,可以使用阃司來構成其他漢字,如阃門(城門)、阃房(守門的房屋)等。
近義詞
阃司的近義詞可以是門衛、門衛、門房等,它們的意思都是指守衛城門的人員或負責城門管理的地方。
反義詞
阃司的反義詞可以是進(出),進表示進入,相對于阃司來說是由内向外的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