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 漢 時西域 宛王 留匿善馬事。 武帝 愛 大宛 貳師城 善馬,派使者持重金以請, 宛王 匿馬不予,并殺使者。 武帝 怒,派 李廣利 為貳師将軍圍攻 宛城 ,取善馬數十匹,中馬三千馀匹而歸。見《漢書·李廣利傳》。 漢 劉向 《理甘延壽陳湯疏》:“今 康居國 強于 大宛 , 郅支 之號重于 宛王 ,殺使者罪甚于留馬。而 延夀 、 湯 不煩 漢 士,不費鬥糧,比于 貳師 ,功德百之。”
(2).引申指留下有用之材。 唐 黃滔 《謝試官啟》:“非敢染黿,所希留馬,幹瀆清嚴,下情不任惶惕屏營之至。”
“留馬”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典故和引申義來理解:
基本含義
指留下馬匹以表誠意,源自古代馬匹作為重要交通工具和戰略物資的特殊地位。該用法現多用于比喻真誠邀請或請求,強調對他人的重視。
曆史典故
源自《漢書·李廣利傳》:漢武帝因大宛國(今中亞費爾幹納地區)國王拒絕獻出貳師城的汗血寶馬,派李廣利兩次遠征,最終奪得良馬數千匹。這一事件被稱為“留馬”,特指宛王藏匿寶馬引發戰争的曆史。
引申意義
唐代文人黃滔在《謝試官啟》中将其引申為“留下有用之材”,強調對人才的珍視。例如文中“所希留馬”表達了對選拔賢能的期許。
使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如表達誠意邀約(“留馬相待”),或借古喻今強調資源、人才的重要性。需注意該詞屬于較冷僻的典故詞彙,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注:不同文獻對“留馬”的側重點略有差異,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含義。如需更詳細的古籍原文,可參考《漢書》及唐代文人的相關作品。
《留馬》是一個成語,意為“留下戰馬”。最初用來形容昔日戰亂時期,戰勝的一方傳令使者被打敗時臨危不亂,緊急情況下将馬匹留給敵人,自己扮作平民逃脫的故事。後來逐漸引申為失去珍貴的財物或者權益時,能保留重要一部分至少不落空的意思。
《留馬》的拆分部首為“留”和“馬”,其中“留”的部首是“田”,筆畫為8畫;“馬”的部首是“馬”,筆畫為7畫。
《留馬》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戰争年代。根據史書記載,在戰場上,使者承擔着重要的信息傳遞任務,馬匹是他們進行快速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當敵軍追殺或攻擊使者時,有些使者選擇将馬匹留下,自己則假裝是普通平民躲避追殺,從而成功逃脫。這個故事傳頌開來,後來逐漸演變成了成語《留馬》。
《留馬》的繁體寫法為「留馬」。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不斷變化。在古時候,《留馬》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意義仍然相同。
1. 他在商業談判中聰明地運用了《留馬》的策略,最終保留了一部分的利益。
2. 面對困境,我們不能坐以待斃,而是要想辦法留住馬,争取逆襲的機會。
留言、留守、馬匹、馬車等。
近義詞:保留、保存、維持。
反義詞:喪失、損失、流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