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桃花水。指春汛。 唐 李白 《荊門浮舟望蜀江》詩:“正是桃花流,依然 錦江 色。”
桃花流是漢語中一個富有詩意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桃花凋落時隨水流飄散的景象,常被用于描繪暮春時節的景緻,并衍生出對時光流逝、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懷。以下是具體解析:
字面本義
“桃花”指桃樹的花朵,“流”意為隨水漂流。合指暮春時節桃花凋謝後,花瓣飄落水面隨溪流、河水漂動的自然現象。此景多見于農曆三月,故又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4冊,第1283頁。
文學引申義
在古典詩詞中,“桃花流”常被賦予象征意義:
來源:《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相關詩作注析。
節令特征
古代農事活動中,“桃花流”被視為春季水文标志。《禮記·月令》載“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華”,此時冰雪消融,河水上漲,花瓣逐水形成獨特景觀。
來源:《禮記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卷十五。
地域民俗
部分南方地區(如江南、湘西)曾将“桃花流水”與漁汛關聯,認為此時魚群活躍,故有“桃花流水鳜魚肥”(張志和《漁歌子》)之說。
來源:《中國民俗大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歲時民俗篇。
《水經注》(北魏·郦道元)
載“桃花流時,魚美而肥”,記錄自然現象與物産的聯繫。
來源:《水經注校證》(中華書局,2007年)卷三十七。
《歲時廣記》(宋·陳元靓)
稱“三月桃花水,主農事豐穰”,反映古人對節候的觀察。
來源:《歲時廣記》(商務印書館,1939年影印本)卷一。
結語
“桃花流”一詞融合了自然現象、文學審美與民俗智慧,既是對暮春景緻的生動摹寫,亦承載着中國文化中對生命輪回的哲思。其釋義需結合語言學、文學及民俗學多維度考據,方能全面呈現其文化内涵。
“桃花流”是一個具有文學意境的詞彙,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桃花流”即“桃花水”,指春季桃花盛開時因冰雪融化或降雨導緻的河水上漲現象,屬于自然季節特征()。這一說法源自中國古代對物候的觀察,常與農耕、氣候相關聯。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詩人李白的《荊門浮舟望蜀江》:“正是桃花流,依然錦江色”()。詩中通過描繪春汛與桃花相映的景色,既表現自然生機,也暗含時光流轉的意境。
在文學作品中,“桃花流”常被賦予以下象征意義: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詩句中的用法或不同語境差異,可參考、6、7提供的詩詞原文及分析。
傲達僰僮漕臣曹社超空朝三暮四傳集刺釘達志得實斷墨殘楮掇臀捧屁讀書君子惡作劇匪獨非同小可撫盤高不可攀隔岸官稷觀釁伺隙餄餎和鄰合弱懷珠戶口交盤交讬畿封近安金蠡金鋜镌行局迹老鳏老妪吹篪戾虛啰飯夢澤尿壺牛箧朋故埤汙破顔微笑穹極鼽鼻閏運韶亮石主蘇耽鹔鹴裘通願團案忘年畏附危棘委任紋禽鮮活活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