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殘缺不全的典籍。楮,紙。 明 王世貞 《俞紫芝<急就章>》:“ 子中 獨能尋考遺則於斷墨殘楮,遂與 仲溫 并驅。”
"斷墨殘楮"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成語組合,其核心意義指向殘缺不全的書寫載體。該詞由"斷墨"與"殘楮"兩個偏正短語構成,其中"斷"指中斷、不連貫,"墨"為書寫顔料;"殘"指破損不完整,"楮"特指楮皮紙這一傳統書寫載體。兩者組合後,既形容紙張殘破又指墨迹斷續,引申指代殘缺不全的文獻典籍或未完成的書稿。
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記載,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人尺牍,常用于描述戰亂後文獻散佚狀況。清代《四庫全書》編纂工程中,編纂官曾用此詞形容收集到的殘本古籍。現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将其歸入"典籍考據類"詞彙,強調其作為文獻學專業術語的功能性。
在文化内涵層面,該成語承載着中國古代"敬惜字紙"的傳統觀念。古人認為文字承載聖賢之道,即便是殘破的墨迹紙片也需妥善保存。這種文化心理在宋代《夢溪筆談》、明代《天工開物》等典籍中均有體現,與"韋編三絕""汗牛充棟"等成語共同構成漢語特有的典籍文化體系。
當前該詞主要應用于古籍修複、版本鑒定等專業領域。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在《古籍修複标準術語》(2019版)中,将"斷墨殘楮"列為二級破損程度的專業描述用語,特指存在文字缺失但尚可辨識的古代文獻。
“斷墨殘楮”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duàn mò cán chǔ,具體解釋如下:
指殘缺不全的典籍或文獻。其中“楮”是古代造紙的原料,代指紙張,“斷墨”與“殘楮”共同形容文獻因年代久遠或保存不善而破損不全的狀态。
詞源與出處
成語出自明代王世貞的《題俞紫芝急救章》(或《俞紫芝》),原文提到“子中獨能尋考遺則于斷墨殘楮”,意為從殘破的典籍中追溯前人的規範。
結構特點
近義詞
類似成語包括“斷簡殘編”“殘篇斷簡”,均指代不完整的古籍或文字記錄。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提到該詞可形容“書畫風格獨特”,但此解釋未被主流詞典收錄,建議以典籍相關的含義為準。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安閑背工犇湊本生燈避宮殿碧漪漪撐扛趁虛觸處機來處于泚泚村信大槐宮大羅氏當衆點見電抹钿塗杜紫微娥皇幹打壘幹河韓陵片石洄蕩會明回鄉疆畮皎茁甲卒解凍截阻競朗吉祥杵攫騰跼顧科橢棵子狂憃兩難隸法零淪滿魄沒祥蒙袂輯屦密議喃喃笃笃砰啪親樂三江舍身求法壽光衰齡霜笛倏瞬箨筍望其肩項務農襄樣節度顯舉霞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