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桃花水。指春汛。 唐 李白 《荆门浮舟望蜀江》诗:“正是桃花流,依然 锦江 色。”
桃花流是汉语中一个富有诗意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桃花凋落时随水流飘散的景象,常被用于描绘暮春时节的景致,并衍生出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怀。以下是具体解析:
字面本义
“桃花”指桃树的花朵,“流”意为随水漂流。合指暮春时节桃花凋谢后,花瓣飘落水面随溪流、河水漂动的自然现象。此景多见于农历三月,故又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4册,第1283页。
文学引申义
在古典诗词中,“桃花流”常被赋予象征意义:
来源:《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相关诗作注析。
节令特征
古代农事活动中,“桃花流”被视为春季水文标志。《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此时冰雪消融,河水上涨,花瓣逐水形成独特景观。
来源:《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卷十五。
地域民俗
部分南方地区(如江南、湘西)曾将“桃花流水”与渔汛关联,认为此时鱼群活跃,故有“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之说。
来源:《中国民俗大典》(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岁时民俗篇。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
载“桃花流时,鱼美而肥”,记录自然现象与物产的联系。
来源:《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卷三十七。
《岁时广记》(宋·陈元靓)
称“三月桃花水,主农事丰穰”,反映古人对节候的观察。
来源:《岁时广记》(商务印书馆,1939年影印本)卷一。
结语
“桃花流”一词融合了自然现象、文学审美与民俗智慧,既是对暮春景致的生动摹写,亦承载着中国文化中对生命轮回的哲思。其释义需结合语言学、文学及民俗学多维度考据,方能全面呈现其文化内涵。
“桃花流”是一个具有文学意境的词汇,具体含义及解释如下:
“桃花流”即“桃花水”,指春季桃花盛开时因冰雪融化或降雨导致的河水上涨现象,属于自然季节特征()。这一说法源自中国古代对物候的观察,常与农耕、气候相关联。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李白的《荆门浮舟望蜀江》:“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诗中通过描绘春汛与桃花相映的景色,既表现自然生机,也暗含时光流转的意境。
在文学作品中,“桃花流”常被赋予以下象征意义:
提示:如需了解具体诗句中的用法或不同语境差异,可参考、6、7提供的诗词原文及分析。
边豪摒絶波厮猜狂脞谈盗法稻秧钓奇放淤蕃篱发矢风笛冈岩观赏害性汉佩蚝白好受槐路驩尝懽洽回覩晦昒蕙色僵巴脚鈎骄生惯养就此积佑隽绝郡廨空语莲龛历来离异挛圈马殿妙指螟虫命教怕不大痞结乾清宫桥构倾嶮琼梳起赛三班奉职尚方仗上诉绱鞋诗圣爽越傥来之物铁鉢团音刓缪武馆五叔鲜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