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跼蹐。謹慎小心貌。 唐 駱賓王 《疇昔篇》:“誰能跼迹依三輔,會就 商山 訪四翁。” 陳熙晉 箋注:“迹,一本作蹐。” 清 曹寅 《使院種竹》詩:“人生幾逆旅,投足每跼迹。時無 王子猷 ,兀坐豈終夕。”
"局迹"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漢語大詞典》收錄其本義為"拘謹不敢放縱的行迹",引申指受現實條件制約而無法舒展的行為狀态。該詞由"局"(拘束)和"迹"(行蹤)兩個語素構成,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慎獨""克己"的道德要求。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廣韻》記載"局"有"促也"的釋義,《說文解字》釋"迹"為"步處也",二字合流後形成的新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明代張自烈《正字通》特别強調該詞"多用于德行品評",指人在特定環境中的自我約束表現。
現代語義學層面,"局迹"包含三層内涵:①空間維度的行動限制(如《世說新語》"局迹嚴整");②心理層面的自我節制(見《朱子語類》卷十三);③社會關系中的禮儀規範(參考《禮記》鄭玄注疏)。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将其歸入"行為狀态類"詞彙,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程度差異。
在用法特征上,該詞多作謂語或定語,常見于人物品鑒文書。清代梁章钜《稱謂錄》記載的"局迹之士"即指恪守本分之人,現代多用于學術著作中評價曆史人物的行為模式。
“局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局迹”意為“局蹐”(也寫作“跼蹐”),形容謹慎小心的樣子。該詞由“局”(拘束、謹慎)和“迹/蹐”(小步行走)組合而成,強調行為上的拘謹與小心翼翼。
文獻例證
異體與通假
該詞存在異體寫法,如“跼迹”“跼蹐”,在古籍中常交替使用(如駱賓王詩的不同版本)。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多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或引用古文時,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謹慎、拘束的隱含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證出處或不同版本差異,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等來源。
八拜版國碧露絣扒吊拷參橫鬥轉楚砧撮鹽入水大才槃槃帱載低心下意都根主兒遁迹繁約風雨燈臯臯宮寝公券規章後悔黃昏子回從激合金戈鐵馬懼内刻酷狼吃幞頭勞動生産率良針吏遯淩傲流程亂流輪轭瑪瑙耄皤面诋岷渎冥報明公正氣木牛朋侶鋪緒潛休隱德曲筆瑞日攝官射鹄視态朔風廋詞太阿倒持慝僞天鷄壺惕隱統觀銅鋪碗筷韋素猥縮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