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皮小箱。 清 黃宗羲 《傳是樓藏書記》:“喪亂之後,藏書之家,多不能守。異日之塵封未觸,數百年之沉於瑤台牛篋者,一時俱出。”
“牛箧”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解釋,需結合文獻和用法區分:
一、字面含義(實物指代) 指用牛皮制成的小型箱匣,常用于存放書籍或貴重物品。這一釋義源自清代黃宗羲《傳是樓藏書記》的記載:“數百年之沉於瑤台牛篋者,一時俱出”, 描述戰亂後藏書家難以保存書籍,而牛箧作為保護書籍的容器出現。
二、引申含義(比喻用法)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取“牛”象征強大、豐富,“箧”代指容器,組合後比喻學識淵博、知識儲備深厚,多用于形容學者或專家。 但需注意,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例證,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辨析建議
在閱讀古文時,建議優先采用“牛皮小箱”的本義;若現代語境中用作比喻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屬于創新用法。對學術寫作等嚴謹場景,建議标注具體出處以避免歧義。
“牛箧”是一個有着豐富含義的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下面将詳細介紹這個詞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牛箧(niú qiè)是一個名詞,形容一種用牛皮做的包裹物。在古代,人們常用牛皮制作的容器來裝載物品。因此,“牛箧”也常用來指代大箱子或包裹。
按照部首進行拆分,可以得到“牜”和“⺮”。其中,“牜”是牛的部首,表明與牛有關;“⺮”是竹的部首,起到輔助識别的作用。
根據筆畫數,牛有四畫,“⺮”有五畫。
“牛箧”這個詞的提出與古代包裝方式有關。古人常使用牛皮制作容器,因其結實耐用,便于攜帶。于是,人們将用牛皮做的包裹物稱為“牛箧”。
“牛箧”的繁體字為「牛篋」。
古代漢字寫法雖然有所變化,但“牛箧”在古代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古人使用毛筆寫漢字,早期的字形書寫較簡單,隨着曆史的發展逐漸變得複雜。在古代,寫牛箧的常用字是「牛篋」。
1. 他打開牛箧,從裡面取出一袋子谷物。
2. 奶奶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說從前人們常用牛箧裝載行李。
與“牛箧”相關的組詞有:牛皮、皮箱、箱子、包裹等。
與“牛箧”近義的詞語包括:牛簍、牛皮箱、牛皮袋等。
與“牛箧”反義的詞語包括:紙袋、布袋、腰包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