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朝三暮四的意思、朝三暮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朝三暮四的解釋

[blow hot and cold] 原來比喻用詐術欺騙人。後來用以比喻變化多端,捉摸不定

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癡兒不解榮枯事。——元· 喬吉《山坡羊·冬日寫懷》

詳細解釋

(1).《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悅。”本謂隻變名目,不變實質以欺人。後以喻變化多端或反覆無常。《舊唐書·皇甫鎛傳》:“直以性惟狡詐,言不誠實,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聖聰,足見奸邪之極。” 宋 司馬光 《乞罷免役錢狀》:“夫差役出於民,錢亦出於民。今使民出錢雇役,何異割鼻飼口?朝三暮四,於民何所利哉!” 元 喬吉 《山坡羊·冬日寫懷》曲:“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癡兒不解榮枯事。”《明史·左鼎傳》:“倘忽不加務,任掊克聚斂之臣行朝三暮四之術,民力已盡而徵發無已,民財已竭而賦斂日增。苟紓目前之急,不恤意外之虞,臣竊懼焉。”《新華文摘》1983年第8期:“他對同志對朋友坦白誠懇,平等相待,從不疾言厲色,仗勢欺人,從不朝三暮四說了話不算數。”

(2).形容數目多。 唐 《新羅國故兩朝國師教谥朗空大師白月栖雲之塔碑銘》:“來者如雲,朝三暮四。”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朝三暮四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朝三暮四”是漢語中具有典故性質的成語,其含義可分為三個層次解析:

一、基本釋義 該成語原指以詐術欺瞞他人,後衍生為形容人反複無常、言行多變。《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比喻以詐術欺人,或心意不專,反複無常”。核心語義包含兩層:一是用表象變化掩蓋實質不變的欺騙行為;二是主體态度或行為缺乏穩定性。

二、典故溯源 出自《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衆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衆狙皆悅。”此寓言通過養猴人調整橡實分配次序而平息衆怒的故事,揭示“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的哲學命題(參考《莊子集釋》中華書局版)。原始語境強調“實質不變的表象操作”,并無貶義色彩。

三、語義演變 唐宋時期開始出現詞義偏移,如陸遊《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句“功名本來我輩事,人自蹭蹬天何悭”中已隱含對反複态度的批判。至明清白話小說廣泛使用時,逐漸定型為貶義色彩,指代立場不堅定或感情不專一的行為(據《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

四、現代語用特征 當代語境中存在兩類用法:

  1. 貶義用法:多用于批評立場搖擺、違背承諾的行為,如“籤訂協議後朝三暮四”。
  2. 中性描述:少數情況下可客觀形容合理範圍内的策略調整,如“政策朝三暮四實為因時制宜”(參見《中華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版)。

引用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7冊,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莊子集釋》,中華書局
  3.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語文出版社
  4. 《中華成語大辭典》,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朝三暮四”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有不同層面的解釋,具體如下:

1.成語來源與原始含義

出自《莊子·齊物論》,講述養猴人用栗子喂猴的故事。他最初說“早上給三個栗子,晚上給四個”,猴子們憤怒;後改為“早上四個,晚上三個”,猴子們卻高興。故事本意揭示“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的道理,即實質未變,僅通過調整表象就能操控他人情緒。

2.演變後的比喻意義

3.用法與示例

4.深層寓意

莊子通過故事諷刺了“因小失大”的短視行為,提醒人們關注整體而非局部變化。現代也可引申為對時間尺度或全局觀的思考,強調跳出表象看本質的重要性。

5.相關辨析

總結來看,“朝三暮四”從最初的寓言發展為兼具“欺詐手段”與“反複無常”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

礙斷傲很剝廬霸上戲草綠測定創造社楚箠出月撮算打擠都工杜茅柴惡世放大機佛界佛影扶于高祖王母拐棗官寨庋間禾石郊恩家事極樂國金水河極推阄韻蠲賦橘實骒騾老幼流行色馬庸靡濫命詞墨試穆歌南面稱孤批點品裁披星帶月秋曹權重股饒雄懾畏時派拾紫天夭僮部投告推估往牍無紀律無生理無完膚閑逛淆亂視聽愶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