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leasure of receiving wisdom like pouring rich liquor over one's head] 醍醐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益人體。故用以比喻灌給人智慧,使人頭腦清醒。舊時也比喻聽了精辟的言論深受啟發
寶玉聽了,如醍醐灌頂…——《紅樓夢》
(1).佛教以醍醐灌人之頂,喻以智慧灌輸于人,使人徹悟。《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又所蒙處分,令問 維摩 ,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紅樓夢》第六十三回:“ 寶玉 聽了,如醍醐灌頂。” 毌國政 《我們家的炊事員》:“不知爸爸剛才是出于謙虛,還是這會兒突然醍醐灌頂,大徹大悟啦!”
(2).喻清涼舒適。 元 王祯 《農書》卷八:“其宿酲未解,病暍未蘇,得此而食,世俗所謂醍醐灌頂,甘露灑心,正謂此也。”《水浒傳》第四二回:“ 宋江 覺道這酒馨香馥郁,如醍醐灌頂,甘露灑心。”
醍醐灌頂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從字面、宗教引申及現代比喻三個層面理解:
字面本義
“醍醐”指由牛乳精煉而成的純酥油,為古代珍貴的乳制品;“灌頂”指将液體從頭頂澆下。字面意思即“用純酥油澆淋頭頂”。此義多見于古代文獻對儀式或療法的描述 。
佛教引申義
在佛教語境中,“醍醐”被喻為最高佛法精髓,“灌頂”則是密宗傳授秘法的儀式。成語由此引申為“以智慧啟迪人心,使人徹底覺悟”,強調佛法的至高智慧能使人茅塞頓開,如《敦煌變文集》載:“蒙佛慈悲,授記灌頂,證悟無生” 。
現代比喻義
今多用于形容“精辟的言論或深刻的啟示使人豁然開朗、恍然大悟”。例如,聆聽智者教誨後頓悟困惑已久的問題,可謂“醍醐灌頂”。此義項被《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為規範釋義 。
參考資料來源:
“醍醐灌頂”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tí hú guàn dǐng,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佛教起源
該詞源自佛教密宗儀式。“醍醐”是從牛奶中提煉的精華酥油,佛教将其比喻為“最高佛法”;“灌頂”是古印度宗教儀式,後演變為佛教中師父用醍醐或淨水澆灌弟子頭頂的儀式,象征智慧與佛性的傳遞。
原意延伸
最初指通過佛法啟迪使人頓悟,後逐漸泛化為“因高明見解或深刻道理而豁然開朗”的比喻義,也形容清涼舒適之感。
古印度曾用“灌頂”儀式象征權力傳承(如新王即位時以四海之水澆頭),佛教吸收後賦予其宗教内涵,最終融入漢語成為智慧啟發的經典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儀式或成語演變,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宗教文化資料。
安閑自在白石脂百镒謗聲般爵包準兒北極地區崩沮褊陋佖佖璧廱蠶忌丑時大海撈針鍛練鍍鋅訪募發誓非次風烏奉止拊鞷覆議耿鄧耕藝灌暢國副黃彜環樞翦刻金鋼石近小基頻距戰糠燈窺間簾籠聯蜷煉指林丘冥行盲索木佛能不稱官撚船剽傷潑丢潑養秦昭盟夷窮绔湫仄沙帽賞假尚卿師術食心蟲水燈四弘泰山石敢當王劉霧圖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