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距戰的意思、距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距戰的解釋

抗擊;抵禦。距,通“ 拒 ”。《晉書·明帝紀》:“ 李驤 等寇 寧州 ,刺史 王遜 遣将 姚嶽 距戰于 堂狼 ,大破之。”《新唐書·文藝傳下·于邵》:“繇比部郎中為 道州 刺史,未行,徙 巴州 。會歲饑,部獠亂,薄城下。 邵 勵兵距戰。”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二:“ 三桂 聞 穆将軍 為戰将,不敢輕敵,丙子二月,自 松滋 退軍 長沙 距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距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用于軍事領域,其核心含義是指憑借工事或有利地形進行抵抗、拒敵的戰鬥方式。具體解析如下:

  1. 字義分解與組合義:

    • 距: 本義指雞爪後突出像腳趾的部分,引申為抗拒、抵禦、抵抗。《說文解字》釋“距”為“雞距也”,但在軍事語境中,“距”常通“拒”,表示抵擋、抗拒。
    • 戰: 指戰鬥、作戰、戰争。
    • 距戰: 二字組合,意為以抵抗、防禦為目的進行的戰鬥,強調依托有利條件(如城池、關隘、營壘、深溝高壘等)阻止敵人進攻。
  2. 核心釋義: 距戰指的是依托防禦工事或有利地形進行抵抗、拒敵的戰鬥行為或作戰方式。它側重于防守方利用預設的障礙或天然屏障,固守陣地,使進攻方難以突破,從而達到消耗、遲滞甚至擊退敵人的目的。這是一種防禦性作戰策略。

  3. 經典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先秦及後世軍事典籍中,用以描述依托堅固防禦進行的戰鬥。

    • 《孫子兵法》(雖未直接出現“距戰”一詞,但其“形篇”、“九地篇”等闡述的防禦思想是“距戰”的理論基礎):強調“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主張利用地形、營壘等創造有利于己方的态勢進行防守。
    • 《墨子·備城門》等“備”篇:詳細記載了守城戰中各種“距”敵的方法(如距堙、距闉),是“距戰”思想在守城術中的具體體現。墨子主張“非攻”,其守城術的核心就是依托城池進行頑強的“距戰”。
    • 《史記》、《漢書》等史書:在描述攻城守城戰役時,常會用到類似“距守”、“距戰”的概念來描述守軍依托城牆、關隘進行的抵抗。

“距戰”是一個古漢語軍事術語,意指依托防禦工事(如城牆、營壘、壕溝)或有利地形進行抵抗、拒敵的防禦性作戰方式。其核心在于利用預設或天然的屏障,固守陣地,以抵禦敵人的進攻。

參考來源說明: 由于“距戰”是一個相對專門的古漢語詞彙,現代通用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通常未收錄此詞條。其釋義主要依據對古漢語字義的訓诂(如《說文解字》對“距”的解釋)以及在古代軍事典籍(如《孫子兵法》、《墨子·備城門》等)和史書(如《史記》、《漢書》)中的實際用例進行歸納總結。欲了解更詳盡的古代軍事防禦思想及具體戰例,可查閱相關古籍或權威的中國古代軍事史研究著作。

網絡擴展解釋

“距戰”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文獻和現代理解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本義
    指“抗擊、抵禦”,其中“距”通“拒”(即“拒絕、抵抗”)。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晉書·明帝紀》記載:“李骧等寇甯州,刺史王遜遣将姚嶽距戰于堂狼,大破之”,意為通過軍事行動抵抗敵人。

二、文獻例證

  1. 古代用法
    • 《新唐書》提到部族叛亂時“邵勵兵距戰”,強調武力對抗。
    • 清代《廣陽雜記》中描述吳三桂“退軍長沙距戰”,亦指軍事防禦行為。

三、現代可能的引申義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距戰”拆解為“距離+戰鬥”,認為其表示因空間或心理距離導緻無法直接互動。例如:

四、使用建議

  1. 優先采用古義:在閱讀古籍或學術研究時,以“抵抗、抗擊”為核心含義。
  2. 謹慎對待現代用法:若需表達“距離影響互動”,建議使用更明确的詞彙(如“距離限制”“隔閡”),避免歧義。

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本以确認細節。

别人正在浏覽...

安營紮寨寶氣差遲陳托敕命赤羽寵人丑飾創楚搐搦倒載幹戈得令鵝素番樂風鑒豐茂拊伛肱膂功若丘山慣常過直寒歌行思坐憶紅區讙說錦綸積夜駶跳寇略兩相情原祿饩門牋妙娥逆節疋馬平脈啓齒情巧桑阖掃黃蜃壁盛冬深入淺出攝提格眡祲收附四兩紅肉祀命隨行壇戶統一戰綫頭昏腦脹偷雞不着蝕把米屯亨未定無計可施午午銜荷骁騰歇艎